人民网健康·生活

西京医院王九萍:乙肝的这些事,你要知道

2019年12月02日10:34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20世纪70~90年代是中国慢性乙型肝炎流行爆发的高峰阶段,给一些人留下了“乙肝是绝症”的恐怖印象,以至于一度谈乙肝色变。如今慢乙肝已经被视作一种可治疗的慢性病,虽然不能治愈,但可以通过抗病毒治疗控制病情进展,把肝癌和肝硬化发生率控制在相对较低的水平。卫生部的数据显示,我国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从1992年的9.75%下降到2008年的7.18%,近年来这个比率在进一步下降,据估计,目前我国一般人群表面抗原流行率为5% ~6%,。新生儿注射乙肝疫苗全面免费,更是让乙肝新发感染得到了极大地控制,其中婴幼儿0.32%的感染率,创历史新低。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王九萍主任表示,“慢乙肝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且感染初期无症状或者轻微,没有特异性,不易被发现,因此应定期检测乙肝五项,2019年更新的中国慢乙肝指南中提出: :鼓励在不涉及入托、入学和入职的健康体格检查中或就医时,进行乙肝相关抗原抗体的筛查,早发现早治疗,早期对病毒进行抑制,控制并延缓疾病进展,降低传播率,既是对自己生命的珍惜,也是对家人朋友健康的责任。”

乙肝病毒进入人体后,会与免疫系统展开一场厮杀,结果如何主要与宿主免疫系统功能有关。健康成年人免疫系统完善,95%都可以产生抗体将乙肝病毒清除掉,5%免疫功能低的成年人不能清除乙肝病毒,会转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或慢性乙肝患者。

乙肝病毒携带状态者和慢性乙肝患者不同,虽然二者体内都有病毒,表面抗原都为阳性,但前者体内乙肝病毒与免疫系统可以和谐相处,对肝脏不会造成损害或者损害轻微,很少有肝病相关的症状。后者体内病毒处于活跃状态,表面抗原阳性持续6个月以上,而且在早期会出现一些症状,比如反复乏力、头晕、食欲减退等,随着病情的增加还会出现肝掌、肝脾肿大等症状,病情严重到肝硬化和肝癌期,出现肝功严重受损症状。

“体内有病毒一般就会对肝脏造成损伤,是否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主要取决于体内病毒的数量,以及对肝脏的影响。通常我们会结合肝脏功能的情况,B超,以及肝脏的纤维化程度进行专业评估,然后决定是否要进行抗病毒治疗。”王九萍主任认为,“以往,转氨酶异常,有肝硬化的病人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比如乙肝病毒DNA≥105拷贝/毫升,谷丙转氨酶ALT≥正常值的两倍就要进行抗病毒治疗。对于已经出现明显肝硬化的患者,不论是否是乙肝大小三阳,不论谷丙转氨酶ALT是否升高,只要乙肝病毒病毒量较高,都应进行抗病毒治疗。”在抗病毒药物可及性更高的今天,2019年更新的中国指南更将抗病毒治疗的标准放的更宽—对于乙肝病毒可检测到的患者,只要ALT异常,就要开始抗病毒治疗,对于有肝硬化肝癌家族史的高危患者,肝硬化患者则治疗标准更加宽泛。

“抗病毒治疗的主要目的就是把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降低到较低的水平,延长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目前抗病毒是国际上公认的慢性乙肝治疗方法,包括西京医院在内的一些医院,都可以做到与国际同步,国内患者无需到美国、香港等国家或地区进行治疗。”王九萍主任表示,“抗病毒治疗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口服核苷酸类药物,另一个是干扰素注射治疗。通过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很多病人预后都得以改善。”

慢乙肝是慢性病,需要长期的抗病毒治疗,因此产生的费用会让一些患者无力承担而自行停药,但随着4+7集采的落地,很多病人都可以受益,过去很多无力负担医药费的患者,现在一年两三百块抗病毒药均可以负担。

慢乙肝抗病毒治疗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要对病人做很严格的管理,准确来说是依从性教育。每次看病王九萍主任都会提醒患者:就医要有病历,没有病历至少需要明确复查的频率,一天一片药,切不能随意停药。王九萍主任认为,“在就医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病程管理,目前,在国内对于肝病领域的患者能够进行全病程疾病监测和管理的平台,比如医联,为患者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且个体化的管理服务。

“停药直接导致病毒得不到抑制有可能死灰复燃,加重病情,对肝硬化和肝癌病人可能是致命的,肝炎复发后严重者可能被夺取生命。”王九萍主任表示。需要强调的是,乙肝肝硬化的病人,即使长期吃抗病毒药,10年累计数据显示,肝癌的发生率仍然有43%。对这部分患者要进行长期随访,发现问题早期干预,可以改善此类患者的生存率。

对于传染源乙肝病毒携带状态患者,无论为自己为他人,都要定期去正规医院进行复查。王九萍主任特别强调要到正规的专科医院进行治疗,不建议到一些私人诊所。私人诊所因为存在一些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往往会夸大病情,让患者产生恐惧,经常会有患者花了不少钱接受细胞疗法、换血、氧疗等方法,结果延误了病情。尤其要注意一些噱头特别多的单位,比如肝病研究所,肝性病医院……大部分药物长期服用都会有一些不良作用,乙肝抗病毒治疗也不例外,所以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要做监测。

“是药三分毒,过去,吃阿德福韦片会对骨骼、肾脏以及血磷血钙代谢产生影响,有些病人自己在外面药店买药,不进行常规检测,等腿疼的走不了路再来医院,这是不可行的。”王九萍主任说:“现在,在治疗过程中,我们会定期地给病人监测血脂、肾功、血糖、血浆乳酸等指标。实际上只要可能导致的不良反应作用的,我们都会给病人去监测,例如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苗头,医生即会改变治疗方案。总体来说,核苷(酸)类药物的安全性是良好的,现在用强效低耐药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过去存在的很多问题也都得到了有效解决。”

慢乙肝是传染病,治疗可以控制病情,还可以解决已发的传染问题。如何切断感染途径控制新发,是未来消除乙肝的必要措施。乙肝传播主要有三种方式: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

母婴垂直传播是导致我国乙肝感染的第一原因。近10年的流行病学研究已经证实,我国9300万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约一半以上是母婴传播所致。由于当时缺乏相应的阻断方法,乙肝疫苗也未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以至于在20年间诞生了不低于3000万的乙肝宝宝。

这一情况得到改善是1992年国家把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2005全国新生儿注射乙肝疫苗全免费之后,所有新生儿接受乙肝疫苗,使新生儿感染率大幅下降。1996年新生儿慢性乙肝感染率下降到0.96%,2014年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携带率已下降到0.32%。在这22年里,超过8000万儿童免于乙肝感染,乙肝病毒携带者减少近1900万人。

乙肝病毒的清除与人体内的免疫能力有关,如果婴儿的感染属于母婴传播,出生后几乎100%会发展为慢乙肝。所以,除了对所有儿童的免疫计划,对高病毒载量的乙肝母亲进行围产期的传播阻断尤为重要。

王九萍主任表示,“针对母亲表面抗原阳性,病毒载量高的情况,会在妊娠的中晚期,即24周以后启动一个抗病毒治疗,阻断围产期传播。母亲服用TDF进行抗病毒治疗,孩子出生后接种乙肝疫苗和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几乎全部可以被阻断传播。”

2005年新生儿主动+被动的联合免疫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方法写入我国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乙肝病毒携带者母亲所生的新生儿,单用乙型肝炎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保护率为87.8%,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后成功率可达90%以上。

第二是血源性传播。提到血源性传播需要提及的是我国在70~20世纪初近30年期间单血浆采血,这种将血浆之外的成分回输到人体的采血方法,加上针头混用导致了乙肝的爆发性行流行。据公开数据,在此期间卖血和输血造成的乙肝感染不低于2000万。之后,在血源性传播途径阻断方面,国家加强了管理。

王九萍主任说:“现在要求按照标准流程操作,采用一次性耗材,穿刺针的针头,注射器,包括血液袋都是一次性的。所以目前血源性传播导致的乙肝已经非常少了。”第三个是性生活传播。“在这方面,主要是做科普,走进校园与大学生面对面,如有需求,要带安全套进行保护。如果另一方是乙肝病毒感染者,自身需要接种乙肝疫苗,做好自我保护。”王九萍主任说。他认为,乙肝早发现可以早治疗,不管是从个人还是亲密接触的家人角度,甚至社会角度,希望结婚前能够做乙肝检查,既是对自己健康的负责,也是对另一半和下一代负责。

感染乙肝病毒的结局,实际上决定于乙肝病毒与体内免疫系统的较量厮杀。绝大多数健康成人免疫系统完善,即使感染乙肝病毒,经历急性清除过程绝大多数可以清除,有的没有症状,有的经历急性乙肝。

王九萍主任表示,“急性乙肝首当其冲的症状就是发烧,然后出现转氨酶急剧的升高,并且有黄疸问题。所以,不同人感染乙肝病毒会有不同的表现,而这种表现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急性乙肝若6个月内不能清除病毒则转为慢性乙肝,乙肝病毒携带状态患者也有可能向慢乙型肝炎转化,慢性乙肝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治疗,还会进一步恶化,发展为肝硬化,甚至是肝癌。

鉴于乙肝这一不稳定的可变性,免疫力低下的易感人群尤其要做好全方位的保护。从自身免疫角度来看,要做好自我管理,例如如忌烟忌酒,少熬夜多锻炼。从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来看,要对乙肝病毒有正确的认识,掌握乙肝的传播途径,做正确的保护,不做不当的过度保护,比如怕传染不敢外出就餐等。

同时,对乙肝患者也要形成客观的认识,不躲避不歧视。王九萍主任表示,“曾经慢性乙肝在求职、婚恋方面饱受歧视,即使是如今,仍有些许歧视现象存在,有时候我会被患者要求出一个‘正常接触不传染’的类似证明。”

实际上,在保护乙肝病毒携带状态患者正常的工作生活,免受社会不必要的歧视,国家已出台了相关法律。2007年8月30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就业促进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以其为传染病病原携带者为由拒绝录用,用人单位不得强行要求检查乙肝,否则将被处以罚款。正确对待慢乙肝患者,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有利于乙肝的总体防治,反之可能会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

(责编:欧阳易佳、孙博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