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安宁疗护分会在京成立

2019年11月04日10:55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2019年11月3日,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安宁疗护分会于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成立。安宁疗护分会由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和清华大学公共健康研究中心共同发起成立,旨在推动中国安宁疗护事业在学术研究、实务探索、标准推动等一系列行业建设和发展。来自学术机构、社会各领域的逾80名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出席了成立仪式。

会议由安宁疗护分会总干事唐莹莹主持,首先对安宁疗护分会的筹备过程进行了介绍,并为安宁疗护分会的主任委员、总干事、副主任委员、理事、专家等颁发了聘书。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王岳发表了《焦点讨论:安宁疗护与医学预嘱、医疗代理人》主旨发言,倡导建立“安宁疗护保障制度” ,将安宁疗护必要服务项目均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畴,同时建立医学预嘱电子注册制度,将公民医学预嘱信息纳入国家全民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规划中。

在《安宁疗护与生命文化》研讨环节,来自首都医科大学、清华大学公共健康研究中心和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的专家们分享了个人研究进展。其中,首都医科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李义庭指出,临终关怀的本质是对无望救治病人的临终照护,它不以延长临终病人生存时间为目的,而是以提高病人临终生命质量为宗旨;临终关怀应遵循关怀共情原则、知情同意原则、姑息治疗原则、维护临终关怀尊严的原则、全人、全程、全方位关怀的原则。

清华大学公共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景军指出,每年中国约有900万人死亡,其中75%是慢性死亡,而能在机构得到临终关怀的只有大约2万人。在我国,由于临终关怀质量差、普及程度低,“死亡质量”堪忧。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副教授王云岭则从生命教育角度谈及安宁疗护话题,指出生命停止就像生命诞生一样,是一个自然事件,用生命教育唤起人们的死亡意识,认识到死亡是生命的必要组成部分,让人们对死亡、事业、社会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思考,从而做出更合理的人生规划。

在《创新时代的安宁疗护发展》研讨环节,北京海淀医院安宁病房主任秦苑提出,2017年和2019年,国家分别启动了两批安宁疗护全国试点,在局部构建了市、县、区多层次的医疗服务体系,形成医院、社区、居家、医养结合、远程服务五种模式,基本的安宁疗护体系开始初步形成,但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准入标准、用药规范、培训课程、质量管理体系都还在建设中,缺乏相应配套的财政、法规及法律方面的支持,仍需政府、高校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与推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疼痛科主任路桂军指出,在患病早期,临床医疗借助医学科技,尽力为生命平添时日;在疾病末期,则倡议医学人文精神为主导,尽可能减轻疼痛,为为时不多的生命赋予意义,让身、心、灵同步或者心与灵先于肉体迈向生命的终点,而不是躯体衰亡之时留下无限的心理遗憾和灵魂的无家可归。向死而生,降低对死亡习得性恐惧,让生命有所准备,减少死亡焦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主任医师周翾介绍了新阳光·儿童舒缓治疗专项基金、儿童舒缓治疗活动中心、雏菊之家等儿童疗护实践,同时指出儿童安宁疗护面临四个难点,即如何选择治疗道路、是否和孩子讨论病情、医疗和人文哪个更重要及如何对孩子和父母进行灵性关怀。并总结道,儿童临终关怀更多是在情感上的挑战,“以患儿为中心”是所有医疗决定的根本。北京市丰台区颐养康复养老照顾中心医养结合部医务总监姜明印介绍了颐养康复养老照护中心的安宁疗护实践,认为有必要建立一套厘清多个利益相关方责任的安宁疗护体系,来解决标准规范、制度制定、岗位护理要求、药品支持、费用收取、病患或家属知情等多个难点,同时探索符合病患情感需求,家属能够接受的安宁疗护、医疗护理、日间照料流程,让安宁疗护能为更多患者接受。

《神州养老》副主编,高岑能从媒体人的角度,同时结合其在安宁疗护领域的丰富经历,阐述了安宁疗护在整个养老服务中的角色和地位。

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截至2018年底,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2.49亿,占总人口的17.9%;65岁及以上人口约1.67亿,占总人口的11.9%。老年人在年轻时为家庭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何保障他们晚年生活的尊严和质量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安宁疗护分会应时而生,希冀借此平台,探索基于中国现状的安宁疗护的模式,联合专业机构政策制定方推动中国安宁疗护的标准制定,并为安宁疗护的学术研究与实践发展搭建沟通与交流平台。与会专家也纷纷就安宁疗护议题提出了自身的研究与实践情况。

(责编:刘卿、孙博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