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紧密型医联体建设 助力邛崃市医疗中心医院综合能力跨越式提升

2019年10月23日11:12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2016年6月,邛崃市医疗中心医院被四川省人民医院托管,正式开启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之路。在托管近三年里,邛崃市医疗中心医院充分依托省医院优质资源和医联体建设平台,坚持“学科强院,人才兴院”战略,紧紧围绕“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全面落实深化医改要求,在医疗质量、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医院精细化管理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取得了较好成效,使医院综合能力得到了跨越式提升。

医院始建于1939年,1956年正式命名为邛崃县人民医院。在签订的《四川省人民医院托管邛崃市医疗中心医院托管协议》中,以5年为期限,制定了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完成创建“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工作;新增4个以上成都市级以上医学重点专科;进一步达到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标准,为居民提供更便捷的医疗服务等托管工作目标及任务。

在托管后,该院取得了三大成效。一是业务指标大幅增长。2018年,医院住院人次4.78万人,较2015年增长41.74%;开展手术台次2.03万次,较2015年增长119.27%;其中三级手术7078台,较2015年增长147.92%;四级手术2644台,较2015年增长1674.50%;实现业务总收入5.07亿元,较2015年增长81.96%。二是结构性指标明显优化。2018年,药占比21.30%,耗占比21.85%。门诊次均费用145.59元,住院次均费用7377.48元,均低于同级医院平均水平。三是医院影响力持续增强。医院成功创建“三级乙等”综合医院、留在县域内就诊的患者比例从过去的86%增加到了91.47%,外地患者占医院总诊疗人数的比例超过30%,医联体建设成效凸显。先后成功创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和全国首个县级“全国健康管理示范基地”。截至2019年6月3日,在成都市57家三级公立医院满意度排名中,门诊患者满意度位列第8名,住院患者满意度位列第15名,员工满意度位列第2名。

保证强基层 “输血”不“抽血”

在医联体建设的推进过程中,“跑马圈地”的质疑声从未停止。四川省人民医院本着切实让基层强起来的初衷,充分体现其惠及百姓的责任担当,以托管医院实际需求为导向,将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等资源平台全面开放,建立起点对点精准帮扶和专家下沉坐诊培训机制。上级专家切实在基层医院进行固定坐诊、学术讲座和技术指导,真正做到了只“输血”不“抽血”,让优质资源下沉,将患者留在基层,彰显出省院携手基层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决心。医院各临床科室管理和技术水平在学习锻炼中得到不断提升,医院业务量日益增加,上转病人数不断降低。2018年,医院每月上转病人数从过去的100-150人减少到40余人。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和情怀感染,在医联体建设带动医院发展的美好前景下,邛崃市医疗中心医院全院职工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焕发出奋发有为、任劳任怨、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形成了凝心聚力、上下同心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精准帮扶 “输血”变“造血”

随着医联体建设工作的日渐深入,仅靠上级专家的定期坐诊已不能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要将患者留在基层更需要医院切实提高自身水平。在此基础上,医院与省院建立起上下联动机制和“科对科”精准帮扶体系,全力推动“学科强院,人才兴院”部署,通过梳理整合现有学科优势,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大力推进重点专科建设,切实将被动式“输血”转变为主动式“造血”,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得到质的飞跃和提升。

着力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医院加大卫生人才资金投入力度,每年投入近500万元资金用于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通过利用四川省人民医院平台资源,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方式,逐步构建成熟(储备)人才、技术骨干和学科人才分层分类培养体系。在良好的发展态势下,医院平台吸引力显著增强,先后吸引了来自省内外270余名成熟人才到该院工作,其中博士1人、硕士17人。积极探索“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柔性引才新模式,先后“柔性”引进60多名省内知名医学专家来院进行坐诊、讲学、查房、示教,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显著提升,人才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学科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省医院各临床科室与该院对应科室进行“一对一”、“面对面”帮扶,开展学科建设、医疗技术指导与管理培训等;建立专家下沉手术绿色通道并开启疑难手术快速响应机制,由省院专家第一时间来院对高难度手术进行全程参与和指导,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取得长足发展。

技术帮扶的落地和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实现了一大批新技术新项目的顺利开展,三四级手术比例大跃步增加。部分从前需要邀请省院专家主刀的手术现医院已能独立开展,相当部分技术达到“三级甲等”医院水平,填补了本区域医疗技术空白,提升了医院核心竞争力,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学科水平的不断提升,医院重点专科建设实现“零”突破,提前超额完成任务。截止目前,四川省甲级重点专科1个,成都市重点专科4个,待评审的成都市中医重点专科1个。2018年,科研申报获上级部门批准的课题21项,其中:省厅级3项、成都市级3项,邛崃市级15项。发表学术论文69篇,参与著作编写2部。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医院重点专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取得长足发展。

精简高效管理制度是医院发展的根基

加强岗位优化调配。托管以来,医院人员配置重点向临床一线倾斜,增加近两百名专业技术人员,而行政后勤通过内部岗位优化,在工作量大幅增加的同时未增一人。为进一步提升行政后勤工作效率,杜绝“人浮于事”的现象,精简行政后勤人员,确保人员精简高效。

落实岗位聘任新机制。切实加大岗位履职考核力度,完善基于考核结果的医院人事任免制度,实现管理人员、科主任能上能下的新机制。实现关键岗位定期轮岗,做好职务风险预警防控。

深化绩效考核工作。将加强绩效考核作为内涵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不断优化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突出岗位职责履行、服务质量、医疗质量安全和患者满意度等指标权重,将考核结果与医务人员岗位聘用、职称晋升、个人薪酬挂钩,人力支出占医院总支出比例在40%以上。与托管前相比,人均收入翻番,极大地调动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截至2019年6月3日,在成都市57家三级公立医院员工满意度排行榜中,我院位列第2名。

提升后勤管理水平。学习省院后勤管理模式,探索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管理,引进专业团队实行标准化流程和精细化作业,建立起更为完善的服务体系,后勤服务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对社会化服务实行“标准化”管理,逐步建立起后勤服务社会化与医院内部监管有机结合的新模式。通过社会化模式改革,医院人均能耗指标呈下降趋势,有效节约了运营管理成本。加强医学装备质量与安全管理,每月开展医学装备巡检,设备维修全天候响应,保障了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定期开展消防培训和防暴恐演练,全面消除安全隐患,营造安全的就医环境,后勤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良好的外部环境助推跨越式发展

托管以来,医院始终坚持“公益性”原则,积极参与艾滋病防治、征兵体检、工伤鉴定、评残工作、对口支援、下乡义诊、抗震救灾、健康宣教等多种社会公益性活动,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每年为市域内大型会议、集会和活动提供医疗保障上百次,参与市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救援工作;主动开展白内障筛查和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救助项目;积极参加“5·12”汶川地震、“4.20”芦山地震、“8·8”九寨沟地震的抗震救灾工作,鉴于医院在抗震救灾中的突出表现,被卫生部授予了“抗震救灾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

良好的社会形象使医院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也为医院建立了广泛、良好的社会关系,为医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医保工作为例:托管以来,医院业务量显著增长,对医保资金的使用也在同步增长。鉴于医院对医保资金的合理使用,上级医保经办机构给予了我院大力支持,我院医保总控指标逐年增长,其中,2018、2019年我院医保总控指标增长率均在30%以上,明显高于邛崃市总控指标增长率,为我院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

表一:托管以来医保总控指标增长情况

                                                          单位:万元

时间 总控指标 增长额 增长率 全市增长率
2016年 8636 1724 25% 22%
2017年 9108 472 6% 6%
2018年 12169 3061 34% 25%
2019年 16133 3964 33% 23%

    

邛崃市医疗中心医院2017、2018年,在医保总控指标增长率均超过30%的情况下,我院实际申报的医保资金仍超出总控指标30%以上。鉴于我院在“四合理”检查中的优异成绩,经上级医保经办机构审核,由我院承担的金额均在2%以内,有力保障了医院的健康发展。(邛崃市医疗中心医院供稿)

(责编:赵丰(实习生)、杨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