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人均期望寿命翻番 专家:为新中国70年卫生健康发展点赞

2019年09月26日17:16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我们被称为‘东亚病夫’,人均期望寿命只有35岁,经过70年的发展,我们的人均期望寿命翻番,达到了77岁。这是新中国取得的史无前例的人类发展的奇迹,值得我们为之点赞、为之骄傲!”日前,北京大学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做客人民网演播室,分享《新中国七十年卫生与健康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的主要内容。

李玲介绍说,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我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挥制度优势,建设了在国际上具有开创性的卫生健康制度,实现了人民健康水平大幅度跃升。在世界上发展中国家里率先普及了公益性的医疗卫生服务和全民医疗保障,为世界贡献了初级卫生保健制度、青蒿素、医疗援外等公共产品。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奠定了前提,是新中国70年巨大成就的基础和动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优势的充分体现。

“新中国70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卫生健康事业大踏步发展的历史。”李玲说,相比于其他国家,我国的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较低,这说明总体上来讲我国卫生事业动用了较少的经济资源完成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健康绩效,具有较高的效率。可以说是“花小钱,办大事”。

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岁,婴儿死亡率下降至6.1‰,基本消灭恶性传染病,主要健康指标已经接近或者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建国初期到上世纪80年代,我国国民健康水平以惊人的速度显著提升。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人均预期寿命逐渐追赶美国。截至2018年,中美两国的人均只相差1.5岁。至2018年,中国的婴儿死亡率为6.1‰,而发达国家美国的婴儿死亡率为5.6‰,中国的婴儿死亡率与发达国家美国接近,中国仅用15年左右的时间就完成美国需要50多年才能完成的婴儿死亡率降幅。中国一线城市地区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与婴儿死亡率已优于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充分说明七十年来我国在健康水平取得的显著成效。

人民健康的提高有效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预期寿命达到68岁,识字率超过80%,成为一个“具有第一世界人力资本的第三世界国家”,这是支撑我国长期经济增长的有生力量。从建国初到1981年,我国婴儿死亡率下降了四分之三,使家庭不必要通过多生育子女来提高存活数量,到70年代末,中国已经基本完成了发达国家几百年时间完成的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转型。生育率下降使得家户更加注重子女的教育投资,实现人口质量全面提高。

李玲指出,七十年卫生健康事业的成绩,归功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依托特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建设了在国际上具有开创性的卫生健康制度,改革开放前,创造了以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合作医疗、赤脚医生等特色为代表的独特经验,成为“不发达国家实现初级卫生保健的独有典范”。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迅速推进,也和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形成鲜明对比。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避免了党派政治和利益集团对改革的影响;同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避免了执政能力软弱、改革推进缓慢的问题。

李玲认为,在国际竞争中,经常使用GDP作为标准,但从另一角度看,人民健康是比GDP更好、更全面地衡量发展绩效的指标。如果中国能够更好地实现人类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协调,能够为人民提供更高的预期寿命、更高水平的健康生活,就是中国梦实现的最好表现之一,卫生健康领域也将成为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社会主义理想的先行领域。

(责编:李轶群、许晓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