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公共场所减少湿垃圾桶

李  爽

2019年08月15日08:40 来源:人民网-生命时报

  许多人有在马路上边吃边走的经历,吃剩的东西也大都就近丢到路边垃圾桶。自垃圾分类实施以来,很多市民出门发现只有可回收物、干垃圾两类收集容器,也就是“两桶式”,公共场所为何没有湿垃圾桶?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第26条规定:“公共场所应当设置可回收物、干垃圾两类收集容器;但湿垃圾产生量较多的公共场所,应当增加设置湿垃圾收集容器。”可见,公共场所并不多设湿垃圾桶,为什么?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包存宽介绍,湿垃圾易于生物降解,即可发酵,收集后的集中处理通常采取堆肥或填埋等方式,工艺上主要有微生物发酵制肥、微生物分解、粉碎后自然发酵等。这类垃圾在垃圾桶内存放,容易腐烂产生臭气,尤其在炎热的夏天,更让人“闻而却步”。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湿垃圾桶本身就是个污染源,湿垃圾腐烂后会滋生细菌,尤其夏天温度升高,垃圾内的微生物活性增加,繁殖加快,也更易吸引蚊虫。

  基于以上考虑,自垃圾分类实施以来,街头湿垃圾收集容器数量大大减少。那么,出门在外的市民该如何处理湿垃圾呢?包存宽提出两点建议:第一,从源头减少垃圾产生。消费者应根据自身实际需要购买食物,并尽可能吃完,这样既能减少食物浪费,又可以从源头减少垃圾产生。当然,市民也不妨通过消费行为选择,倒逼商家提供少产生甚至不产生湿垃圾的食物。第二,从环保角度出发,如今湿垃圾桶数量虽有减少,但并非完全消失,街头产生的湿垃圾比如玉米芯、红薯皮、骨头、果核等,市民不妨在手上多拿会儿,到有收集湿垃圾的容器处再扔掉。

  在餐饮业相对集中、湿垃圾产生量较大的公共场所,除需要设置充足的湿垃圾桶外,还要加强对垃圾的及时清运,以免其发酵产生臭味,影响环境卫生、消费者的体验以及商家生意。▲

(责编:李轶群、杨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