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王宏广:自主创新迫切需要补上五个“短板”

2019年03月11日11:09 来源:人民网-健康时报
王宏广 国家科技部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王宏广 国家科技部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国家科技部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王宏广教授3月11日做客由健康时报和人民网·人民健康主办的2019全国两会“健康中国人”系列圆桌论坛。在“加大医药创新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主题论坛上,王宏广教授提出要从创新体制机制、顶尖人才引进、方法仪器创新等方面,多管齐下解决医药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补齐“短板”。

知识产权保护迫在眉睫

“医药领域要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或者形成一个药品、器械,需要大量的投入,也需要很长时间的科学积累。”王宏广教授指出,我们90%的化学药是专利过期的仿制药,开发一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国际上通常需要10年时间、数十亿美元,要从成百上千种化合物中找出一个有疗效的药品,非常困难。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强制向一个发达国家进行技术转让好像没有道理可言,我觉得这个说法不存在。”王宏广教授说,中国从政府到企业再到普通公众,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能力一直在不断提高,法律也在不断地完善。我们做仿制药是符合国际专利法的,而对于一些新的药品专利,中国人也是严格地遵守《专利法》,通过购买、合作的方式进行,不存在所谓强制性的转让。

 “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好比是“双胞胎”,没有自主创新就没有知识产权,没有知识产权保护,自主创新就是无效创新。自主创新过程就好像农民种地,而知识产权保护与转化,就好像农民收获果实。没有收获,地就白种了,而没有种地怎么收获?只有种自己的地才能有收获,重复别人的研究就等于种别人的地,就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没有收获”,王宏广说。

自主创新迫切需要补上5个短板:

王宏广教授说科技创新从0到1的原始创新非常少,是难题、更难破题,究竟缺什么?

第一个短板是“没想到”,缺乏创新生态。创新生态有两个核心要素,一是政府要耐得住性子,要允许科学家失败,做到“高标准、严要求、多给钱、不干预”;二是科学家要敢于异想天开,方法不行就马上换一个,不断寻找新思路、新方法,但最后的研究结果一定要实事求是,从0到1的创新,第一步是“能想到”,能想到,才有可能做到。

第二个短板是“想到了,没人会做”,缺乏顶尖人才。我国商品贸易是顺差,人才流动是逆差,大量创造知识产权的优秀人才流失海外,造成人才赤字。顶尖人才是我们创新体系中从0到1最大的短板。中国全时研发人员有400万,科学家队伍世界最大,但顶尖人才太少。每个学科里的论文被引用数达到千分之一者为这个行业的顶尖人才,全世界3500名顶尖人才,美国占了一半,中国只有美国的1/9。顶尖人才是最宝贵的,有了人才什么奇迹都能创造出来。

第三个短板是“有人才、缺舞台”,缺乏实验方法和设备。目前,我国许多实验室中有80%—90%的高端科研设备都来自美国等发达国家,90%大医院的大型医疗器械都依赖进口。用从发达国家买来的仪器设备、用别人的方法做科研,就好像扛着人家的“枪”、走着人家走过的路,打着人家剩下的“鸟”,没有办法做出真正的自主创新。因此缺乏自主创新的科研仪器设备与方法,就不可能有从0到1的成果。

第四个短板是“有成果没保住”,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产权青苗”被人收购。中国不是知识产权的偷窃者,反而是大量科研成果产权在青苗阶段就被经济实力发达的国家早期收购,导致了创新成果及知识产权的大量流失,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第五个短板是“缺钱”,研究经费不足、风险投资更少。2001年,科技部负责支持全国药物的研发经费只有三千多万,要支持全国的药品、医疗器械和中医药的研究,杯水车薪,不足当时国外一个中型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非常高兴地是,2006年国家启动重大新药创制、传染病等重大科技专项,我国用国外做一个药的经费,调动了整个中华民族做创新药的积极性,中国创新药的能力大幅度提升、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疗器械不断涌现、中医药创新取得显著成就。但是,我国医药科技创新起步晚、积累少、差距大,需要大量的投入,特别是风险投资,才能建立起与第一人口大国、第二经济大国地位相适应的健康保障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前景美好、任重道远。 

(责编:何勰(实习生)、李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