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建设特色科室发展药材种植 湖北广西大力发展民族中医药事业

李轶群

2018年11月29日16:49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医生手里的一团火能治病;一根点着的线头灸穴位;一颗煮熟的鸡蛋治头痛……好奇吗?这是湖北广西两地民族医院里医生们日常治病场景的真实再现。11月18-23日,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中国中医药报》社承办的中央主流媒体新闻调研团对湖北广西两地的民族中医药情况进行了实地参观、采访,亲眼见证了民族医药的独特魅力。

注重民族医生挖掘 建设特色医疗科室

图为湖北恩施市中医医院田先彩接受采访 人民网李轶群摄

湖北恩施市中医医院“骨伤科”是湖北省县级医院中医重点专科,科室运用传统中医药及恩施州的道地中草药材,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配合特色中草药内服加外敷治疗各类骨折;而这一科室的掌门人是75岁的土家医田先彩。据介绍,他的药方已经流传九代。随手翻看摆在桌上的医案,不仅有推拿按摩骨折复位记录,还有各类增生及类风湿疾病和感冒等诊治记录,足见该科室在当地群众心目中的影响。而田先彩在介绍起自己的行医故事时,也露出一副享受的模样。

利川市民族中医院的“中医肺病专科”是湖北省重点中医专科,还被湖北省卫生健康委授予“知名中医工作室”称号。该科室创建人是使用“鞋底板疗法”治病的苗家医范长秋。他热情而开朗地介绍起这一最具苗医特色的治疗方法,以前是用穿旧的布鞋底,将其烤热后外敷人体多个穴位来治病,但这方法古老而笨拙,费时又费力,后经三次改良,现采用蜡疗方式,实现了热力持久可控,治疗过程简单安全,得到患者的认可。

广西国际壮医医院“民族医学特色门诊”内,壮医中医大师黄瑾明正在为患者看病,他以一根药线为病人解除痛苦,让患者在“享受中治疗,无痛苦的治疗”。采访现场有记者体验了“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治感冒,据受治者表述,灸后全身是汗,感冒症状有所减轻。据了解,目前“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已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这一特色疗法也深受当地居民的喜爱。

设于广西国际壮医医院的“壮医风湿病专科”也是国家临床的重点专科,据科室带头人李凤珍介绍,他们采用壮药内服、壮医药熨、壮药外洗等疗法治疗风湿病,壮医药特色浓厚。现场还展示了“水蛭活体治疗法”治疗痛风技术。

在湖北恩施州民族医院,肛肠科主任冯发平用家传绝学冯氏珍珠液治疗肛肠疾病;在金秀瑶族自治县瑶医医院,特色诊疗室的医生用燃烧的酒火、煮熟的鸡蛋、马的肋骨来为患者治病……这些医生都以毕生所学,践行着民族中医药为社会大众解除痛苦的使命,展示着民族医药的独特魅力。

保证民族药材供应 开展药材种植研究

陈列于广西中医药大学仙葫校区的药材标本 人民网李轶群摄

湖北恩施州,有“世界硒都”、“华中药库”之称,其地理位置和气候适合药用植物生长,中药民族药资源十分丰富,为生活在这里的土家医、苗医提供了丰富的药用资源。建于海拔1300米的湖北利川建南镇箭竹溪的黄连生产基地,更是以其肥沃的土壤,适宜的温度得到了政府的扶持,同时也带动当地群众发家致富。

广西在挖掘和保护壮瑶药材资源方面也颇具特色。设立在广西中医药大学仙葫校区的壮医药展示馆、瑶医药展示馆、中药(民族药)辨识馆、广西壮瑶药重点实验室、广西壮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不仅展示了自治区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医药的努力与成果,也展现了他们在挖掘和保护壮瑶医药事业的良苦用心。

未来发展人才培养是基础,加强民族医药的保护和传承

广西中医药大学仙葫校区的学生学习辨识药材 人民网李轶群摄

在未来发展之路上,湖北将在中医药人才队伍培养上出招。据湖北恩施州卫计委杨祖旺介绍,湖北将加大民族医疗机构及民族医药重点专科建设及人才的培养;加强基层全科中医医生、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等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土家医、苗医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民族医药传承保护、理论研究和文献的抢救整理,提高民族医药质量,加大开发力度;依托“华中药库”的优势资源,建设养生保健、康养旅游为重点的产业发展体系,推进“药、医、康、养、游”为特色的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发展体系。

广西在未来民族医药建设上,将从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上破冰。广西国际壮医医院院长覃裕旺表示,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将以民族医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为发力点,充分发挥名医专家辐射带动和集聚效应,推动壮瑶医药名医和青年骨干人才建设。开展民族医药文献、民间医药技术的挖掘、整理,提高中医药民族医药传承创新能力。保护和发展民族医药资源,收集整理壮瑶药经方、研究验证名方,加大挖掘民间验方,加强壮瑶医药适宜诊疗技术推广应用,突出发挥壮瑶医药特色优势,传承和弘扬壮瑶医药精髓,传播壮瑶医药文化。

相关链接:图说壮医、瑶医 药线治病马骨刮痧

 

(责编:李轶群、杨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