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共建健康产业大生态圈

2018中国营养健康产业企业家年会在京举办

2018年11月22日13:41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11月20日,由中国食品报社主办,中国保健协会食物营养与安全专业委员会承办,河北一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2018中国营养健康产业企业家年会”在北京开幕。来自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有关领导以及企业家代表近700人参加了年会。

中国食品报社社长黄国胜在致辞中提到,我国营养健康产业具有庞大的市场需求和强大的发展潜力。经济学家于光远曾经分析指出,下一个20年消费升级与新型消费衍生出来的产业机会仍然是造富的集中领域,与健康相关的产业医疗与大健康是中国未来八大产业风口之一。因此,我国的营养健康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黄国胜表示,营养健康企业应当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努力提高科技支撑,加大自主创新,以创新为引领,充分发挥我国资源优势和传统优势。把我国丰富的食材资源、食疗、食谷、养生的传统文化更好开发和应用,并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与媒体、社团等相关组织携手,积极开展科普宣传,推动理性消费和产业的良性发展。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对于我国陆续发布的一系列关于国民营养的有关政策,中国保健协会原理事长张凤楼呼吁营养健康企业,要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制,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坚持诚信经营、依法经营,真正打造出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营养产品。他还对营养健康企业提出新的要求,要让国产营养健康产品走出国门,为世界人民健康服务。

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副司长张志强对《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的内容进行了详细解读,从政策层面探讨中国营养健康产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他表示,国民营养计划贯彻落实是造福中国人民的宏大工程,各行各业应广泛持久参与进来。他呼吁所有的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学术团体和企业能够建立一个贯彻实施国民营养计划的工作联盟,共同推进国民营养计划贯彻实施。

随着健康中国建设的不断推进,人民健康理念从重治疗向重预防不断转变,消费市场不断升级变化,健康需求与投入不断增加,大趋势造就营养健康行业机遇不断,但许多企业在发展中仍然存在诸多困惑。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华锋说:“遇到的这些问题和困惑并不是最近两年才有的,可以说一直伴随着营养健康产业的发展。比如,法律法规的短板、专项行动整治乱象的局限、被不断曝光的会销、保健食品审批的停滞、资本对产业投资的犹豫等。”

对于这些问题,徐华锋解释说,国家卫健委和体育总局联合发起全民健身计划,这些计划的出台,连同已经进行了10年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和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事实上都是企业开展活动的有力抓手。应把政策和企业研发、生产营销行为紧密结合起来。野蛮生长的日子结束了,创新变革的时代到来了,未来政策监管仍趋严不会放松,监管专业分类分级也会越来越细。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生产安全监管司副司长顾绍平表示,营养健康产业是食品产业,企业除了确保产品符合营养健康方面指标之外,它的底线是食品安全。提高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信任感,需要监管部门、行业与企业的共同努力。

顾绍平介绍,HACCP体系(危害分析的临界控制点)是先进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希望广大营养健康企业能提高认识,用好HACCP这样一个工具,推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保障产品的质量安全。”

在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会长边振甲看来,中国特殊食品产业已经迈入新的征程,特殊食品已成为现代食品企业营养健康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新的热点,中国特殊食品市场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无论是法规、政策的完善,技术装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都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也是监管部门监管最严的时期,中国特殊食品是监管成本、管理成本最高的产品。营养健康产业今后一定会有大的发展。保健食品审批,近一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现在正在开始进行一些新的调整。”

边振甲介绍,到目前为止,我国有保健食品生产企业2317家,从业人员近千万,产业规模超4000亿元,我国已批准“蓝帽子”注册的保健食品17470个,备案产品700多个。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已批准155家,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1195个,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18个。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认为,面对前景如此广阔的营养健康产业,企业应该以客户体验为中心,市场需求作指向。以改革创新驱动营养型农业、食品加工业和餐饮业转型升级,丰富营养健康产品供给,促进营养健康与产业发展融合。新原料、新产品的开发有助于发挥食品的创新能动性,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同时,应将医疗营养人员和企业销售人员结合起来,做好销售引导和消费者培育至关重要,企业也有责任做好健康科普,服务社会和消费者。”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健康促进部主任卢永表示,目前我国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促进工作,包括积极倡导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开展区域场所的健康促进,区域健康促进包括卫生城市、健康城市、健康促进区县;普及健康教育和健康科普,提升人群健康素养。(陈晓东)

(责编:董童、杨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