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中医+西医+心理”的“333”医疗新模式

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 新医疗模式

2018年10月12日15:33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中医+西医+心理”的“333”医疗模式是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为适应医学模式转变而探索出来的新的医疗模式,是保健就医3场所(体检部、门诊部、住院部),疾病发展3阶段(未病期、已病期、康复期),诊疗方法3结合(中医+西医+心理)的医疗新模式。

人类的医学模式即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诊疗观是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探索和认识过程的,上世纪中叶之前人类医学模式是由生物医学模式主导的,人类所患疾病多以传染病、寄生虫病和生物化学性地方病等居多,因此,医疗模式基本都是以控制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生物因素为主要目的。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越来越多的健康与疾病问题不能为单纯的生物因素所解释和解决。1977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和内科学教授恩格尔(G.L.Engel)在“Science”(科学)杂志上发表了文章“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新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许多困扰人类的健康与疾病问题也因此而有了全新的认识,有力地推动了医学与医疗的发展。

在中国,中医对生命与疾病的知识起源于远古黄帝、岐伯时代,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医学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健康与疾病;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等外界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认为阴阳平衡是维持和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阴阳失调则导致疾病的发生变化。

基于这样博大精深的生命观和疾病观,中医在保障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繁衍生息、防病治病中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和临床优势,与西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医学体系,各有所长,不能互相代替,但能互相补充。近代以来,西医和心理医学在中国也得到长足发展,与中医一道成为中国人民防病治病保健康的重要疗法。所以,在中国治病比西方多一种疗法,那就是中医,中国医师生在中国,具有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土壤,能随时随地运用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为病人诊疗,这也是中国医师的优势,中国人民的福祉,用中西医结合(核心就是互补)保健康就更好了。可问题是:中医师、西医师长期并存、单打独斗、互补不足的局面也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中西医究竟该如何结合提法不少,但务虚的多,务实的少,宏观设计笼统,微观机制模糊,就连一些中西医结合医院都不知道结合的路怎么走。同时,各级各类医院心理医生缺乏、作用发挥局限,不少的心理疾患、躯体疾病的心理问题和心身疾病得不到及时诊疗。中医、西医、心医各家孤军作战与力量不足,使得漏诊、误诊、误治、治疗过度与治疗不足就在所难免。

患者来医院的需求是治病,医院就应该给患者提供中医、西医、心医等疗法,并形成按需结合以保障疗效最优化的良好机制,可现在大多数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都做不到,即便是各医并存也多是单打独斗,机制不顺畅,病人无选择,只好碰到啥医看啥医,供给侧有啥你看啥,疗效好坏不一定。因此,解决这个问题非常迫切、非常必要,333医疗模式就应运而生,这是顺应医学模式转变的创新举措,核心是中医+西医+心医的有机结合,目标是通过医疗供给侧改革更好地满足群众保健就医需求,是中国式医疗的科学选择。

推行333医疗模式,在实干中赢得中西医平等地位、结合中补齐心理卫生短板,主导在医院,载体是中国医师,效果好不好病人说了算,是中国式医疗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式医师的成才之路。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做好健康扶贫事业,谋划医养结合未来,必须深化医疗供给侧改革,我们期盼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医院都能具备333模式的能力(治病战略),中国医师都能具备333模式的思维(治病战术),中国民众都能共享333模式的成果(治病效果)。

借力“一带一路”,中医正在走向世界,世界需要中医,希望全球有更多 333医院和333医师诞生,让“岐黄之术”为人类健康造福。(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供稿)

(责编:曾璇、权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