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付丽丽
“现阶段我国依然面临着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加快技术创新的应用和推广是公共卫生领域的当务之急。”日前, 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组织撰写的《公共卫生领域的创新研究报告》(简称《报告》)发布会上,该基金会副秘书长肖庆文说。这是我国公共卫生领域首份创新研究报告。报告对我国公共卫生领域创新现状如何,公共卫生体制改革该从何抓,用什么方法创新等问题做出解读。
我国疾病图谱显示两个新特点
《报告》指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疾病图谱显示出两个新特点。传染性疾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2017年,我国甲乙丙类传染病共报告发病703.1万例,死亡19796人。数量上变化之余,我国传染性疾病还有新病原体和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贫穷地区传染病依然是造成健康损失的主要威胁、输入性传染病防控压力大、结核病等重点传染病形势依然严峻等特点。
更重要的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威胁上升,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显示,2012年,确诊患者2.6亿人,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已经占到我国总死亡的85%,导致的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70%。
慢性病主要指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此类疾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党总支书记李志新表示,与慢性病发病及死亡相关的不良行为与环境等危险因素在人群中流行水平高、防控难度大,逐渐成为我国面临的首要公共卫生问题。与慢性病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高流行水平相反,我国慢性病相关的早发现、早诊断与早治疗水平较低。有数据显示,我国40岁以上居民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患病知晓率仅为35%,只有6.5%患者曾经做过肺功能检查。
《报告》认为,在传染性疾病和慢性病的双重负担下,我国的诊疗模式已经开始由“以治疗为主”向以预防为主和健康管理为核心的“大健康”方向做出转变。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有限,难以满足慢性病防控的需要。创新公共卫生服务模式,提高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供给能力任重而道远。
建成“大健康”体系并非一朝一夕
在公共卫生领域,创新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死亡率的下降和预期寿命的延长,更重要的是提高人们生活的质量。《报告》认为,创新是应对上述新变化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公共卫生领域创新的政策文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李志新介绍,具体而言,这些主要表现在技术、服务、推广和评估四个方面。技术上,公共卫生技术创新不足,资金投入机制不健全,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课题组调查显示,59.5%的医生认为病人更倾向于购买进口创新药物或技术,国产技术和药品的竞争力还有待提高。
服务上,我国基层服务能力有待提高,患者接受和依从程度较低,新兴服务模式发展面临制约。根据国家提出的2030年每万人有5名全科医生的目标,全国应有约70万名全科医生。但截至2017年底,我国注册执业的全科医生共有25.3万人,全科医生缺口近45万。
推广上,创新医药推广力度有限,医务人员作用尚未有效发挥。课题组调查显示,59.1%的医生认为“推广不足,大众知晓了解不足”是当前创新医药存在的主要不足之一。评估上,卫生技术评估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评估方法不完善,合作机制不健全,缺乏统一的评估标准。
此外,不合理创新导致资源浪费,公共卫生费用支出负担沉重,政府卫生费用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由2001年的15.5%提升到2017年的30.1%,创新成果评估亟待加强。
随着疾病模式向慢性病的转化,老龄化的加剧,健康相关危险因素的增加以及公众健康诉求的不断扩展,《报告》呼吁建立以“大健康”为中心的公共卫生技术创新体系,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共卫生技术,推进互联网、人工智能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技术创新制度建设。
“同时,要制定卫生技术评估规章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卫生技术评估机构、使用统一科学的评估方法,完善创新技术及服务模式评价体系,推动创新成果转化。” 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韩优莉说,通过卫生技术评估,可以对新技术进行筛选,选择效果好的医疗技术予以推广;对于成本效果好的技术可以提供财政支持。
- 人民健康APP
- 人民好医生APP
热门点击排行榜
联系我们
人民健康网微信 微信号:rmwjkpd 公众号:人民网健康 |
人民健康网微博 微博昵称: 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 |
电话:010-65367951 邮箱:health@peopl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