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过敏防治系列报道②】打好控制哮喘“持久战”

记者 于娟

2018年08月17日08:29 来源:中国医药报

受访专家

何权瀛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教授

马艳良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教授

近年来,哮喘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增加。据估计,目前我国有3000万名哮喘患者。哮喘控制不佳,导致反复急性发作、急诊就医和住院,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还会引起肺功能损害和治疗成本的增加,而且造成社会生产能力降低和严重社会经济负担。

截至目前,哮喘仍然是世界公认的医学难题,尚无法治愈。专家表示,通过有效的哮喘管理,通常可以实现哮喘控制,但这是一个持久战。在这个过程中,患者要了解疾病,重视哮喘评估、治疗、监测三个环节,达到有效控制哮喘。

了解哮喘

让患者树立信心

哮喘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它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由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进而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何权瀛指出,气道炎症是导致哮喘患者气流受限以及症状反复发作和迁延的根本原因。哮喘的疾病进程是由急性炎症到慢性炎症,再到气道重建的过程。慢性炎症可导致气道结构的变化——上皮下纤维化、气道平滑肌增生和肥大、新生血管的形成;并可导致不可逆的改变,发生气道重建。

哮喘的临床诊断通常基于以下症状——阵发性气急、喘息、胸闷、咳嗽,同时还要依据家族史、体格检查、过敏状况检查(发现变应原)以及相关的肺功能检查。有家族史和其他过敏性疾病史是哮喘发生的高危因素。哮喘分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临床缓解期。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哮喘由轻到重分为四级,即间歇状态、轻度持续、中度持续、重度持续。分期和分级是哮喘诊断中的重要内容,完整的诊断应包括疾病诊断(如支气管哮喘)和分期(如急性发作期)。何权瀛解释,建立临床缓解期概念的意义在于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患者了解,哮喘虽然不能根治,但是通过规范管理能够得到有效缓解。

正确评估

为治疗提供参照

哮喘患者的起始治疗及调整是以患者的哮喘控制水平为依据,包括评估哮喘控制、治疗实现控制以及监测维持控制,这是一个持续循环的过程。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马艳良介绍,评估是哮喘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患者是不是哮喘?属于哮喘程度的哪一级?起始治疗方案确定均需要先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而哮喘的评估首先是依据症状,哮喘患者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昼夜均可以出现,当患者因上述症状出现夜间憋醒现象时,往往提示哮喘加重。其他评估依据还有肺功能检查、哮喘控制测试(ACT)问卷、支气管舒张试验或激发试验、PEF(峰流速)日变异率、痰液中嗜酸粒细胞计数、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测定、变应原皮试和血清特异性IgE测定等。

肺功能检查有助于确诊支气管哮喘,也是评估哮喘控制程度的重要依据之一,其中FEV1(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和PEF能反映气道阻塞的严重程度,是客观判断哮喘病情最常用的评估指标。ACT问卷有5个问题,主要涉及过去4周内,患者因哮喘妨碍日常活动、呼吸困难、夜间醒来或早上比平时早醒、使用急救药物等情况以及哮喘控制情况。根据患者作答后的分数评估患者哮喘控制情况。

何权瀛指出,当患者通气功能正常时,应选择支气管激发试验;通气功能下降时,则选择支气管舒张试验。此外,患者每天在家可以用峰流速仪检测PEF日变异率。痰液中嗜酸粒细胞计数及FeNO测定,可以作为评估气道炎症和哮喘控制水平的指标,有助于选择最佳哮喘治疗方案。变应原皮试或血清特异性IgE测定,可以证实哮喘患者的变态反应状态,帮助了解导致个体发生和加重哮喘的危险因素,也可以帮助筛选出适用特异性免疫治疗的患者。

规范治疗

保证稳定疗效

马艳良介绍,哮喘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其中药物治疗是核心。治疗哮喘的药物分为控制药物和缓解药物。控制药物需要每天使用并长时间维持,通过抗炎作用使哮喘维持临床控制,主要有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全身性激素、白三烯调节剂、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缓释茶碱、色甘酸钠等;缓解药物在有症状时按需使用,通过迅速解除支气管痉挛从而缓解哮喘症状,包括速效吸入和口服β2受体激动剂、全身性激素、吸入性抗胆碱能药物、短效茶碱等。

抗炎治疗是哮喘药物治疗的基石。糖皮质激素是最有效的控制气道炎症的药物,主要通过吸入和口服途径给药,吸入为首选途径,目前国内临床上主要有丙酸倍氯米松、布地奈德和丙酸氯替卡松等。

吸入型联合制剂是指南推荐的首选控制药物。ICS联合LABA(福莫特罗)是GINA(哮喘全球倡议)指南推荐的首选控制药物,长期规律使用,可降低哮喘发作风险。“许多患者对激素有误解,认为会导致发胖,其实吸入激素是安全的,并没有像口服激素那么大副作用。”马艳良说,“大部分患者需要规律用药。哮喘属于发作性疾病,许多患者接触变应原才会发作,但是其本质是持续存在的气道炎症,因此要持续地用药,把炎症水平控制到最低,使其不再发作。气道高反应性降低,才不会那么敏感。”

哮喘防治,非药物治疗同样不可少。哮喘难以控制的重要因素有变应原持续暴露、社会心理因素、并发症的存在等。重症哮喘患者要熟识诱发因素,避免接触各种变应原及触发因素。

重视监测

日常管理不放松

监测可帮助患者维持良好的哮喘控制水平。患者应每天写哮喘日记。日记的内容包括天气、气温、气压、饮食种类、运动、工作和学习情况,哮喘的症状和发病情况,使用的药物种类和剂量,峰流速值和峰流速的昼夜变化等。

医生可以根据哮喘日记分析哮喘发作的诱因和哮喘的控制状态,选择或调整治疗方案。以前哮喘日记都是纸质的,近年来,手机APP等移动管理工具的应用推广,使哮喘管理更加智能化,有助于患者加强自我监测记录,也有助于复诊时医生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控制情况。

马艳良强调,哮喘患者即使病情稳定,也要定期复诊。复诊的重要意义在于,医生可以根据病情及时调整用药,了解药物副作用并检查用药方法是否正确,定期做好监测,检查肺功能,判断哮喘是否得到有效控制。

总之,实现哮喘有效控制,需要进行长期管理。哮喘是气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目前不能彻底治愈,即便哮喘达到临床控制,处于缓解期,炎症仍然持续存在。因此,哮喘需要终生治疗,但终生治疗不等于终生用药。“很多患者在用药一段时间后可逐渐减量,甚至可以停药。但即便停药了,仍要规律地去监测,一旦有症状,要及时就诊。”马艳良提醒说。

(责编:李轶群、杨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