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脉搏波跨界研究 或将“柳暗花明”

2018年07月23日15:14 来源:健康报网

   目前应用桡动脉压力脉图研究中医脉象,为脉诊客观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但未能解决全部问题。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曾呼吁,有必要采用新的技术方法获取更多的信息,探讨脉象的特性和表述方法。本期我们走近力学专家,看看跨界研究脉诊带来的新成果,期望能给现代中医脉诊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脉诊是其中最基本、最奇妙,也是最难掌握的技能。20余种常规脉象常常“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一方面说明脉诊最具特色,另一方面也说明脉诊面临如何定量分析的严峻挑战。如何结合现代科学进步,对脉搏波进行定量研究,乃是我们面临的跨中医与西医、跨医学与数理学科的新挑战,是中国传统医学现代化发展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

   脉诊定量化研究

   难取得突破性进展

   近三四十年以来,国内外众多学者尝试把基于各种原理的脉搏仪用到中医脉诊的定量化研究,其中最典型并且研究得最多的是对脉搏压力波的实测脉图进行特征分析,试图在脉图特征与中医传统脉诊28种脉象之间建立联系,可惜未能在实质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分析其根本原因,在于未能将中医整体观与波传播基本原理紧密相结合,去理解和掌握脉搏波各种表象与实质之间的内在联系。

   按照波传播理论,能否正确地量化脉搏波传播特性,首先取决于能否正确地建立脉搏波量化模型,也即正确地建立脉搏波系统的控制方程组。此前的大量研究从西医解剖学出发,针对具体的心血管(如动脉管)建模,因而脉搏波传达的主要是心脏和动脉管实体器官的疾病信息。

   从整体观点出发

   获评审专家高度评价

   与上述思路不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者、宁波大学王礼立教授与国家名老中医、宁波市中医院王晖主任医师从中医整体观点出发,视人体生命为“脏腑、经络、阴阳、气血”运变的“现象状态模型”,认为脉搏波反映的是生命体整体状况的综合信息。

   遵循这一思路,把脉搏波系统理解为生命能量以波的形式在血液中传播的整个系统,而不只是心脏、血液和血管等循环系统本身局部实体器官的信息。他们合作发表的国际论文《从传统中医药观点建立的脉搏波系统的力学模型及反演分析》曾获得“OMAE2016最佳论文奖”,国际评审专家也给出了很高评价。

   确定系统本构关系

   是脉搏波研究的核心

   由整体观模型出发,王礼立与王晖的研究得出哪些新观点或成果,对学界又有何借鉴意义呢?

   脉搏现象包含着血液的流动和在血液中传播的携带能量的脉搏波,前者是人眼易见的实体血液的“物质流”,而后者是人眼不易见、以波的形式传播的“能量波”,可分别理解为中医的“血”和“气”。由于“气”不是以可见的物质形态存在,众多学者都尝试过对其实质进行解读。根据上述脉搏波力学模型:血是气传播的物质载体(媒介),而气是以波形式传播的推动血运行的能量,这可谓是一种新观点。这与中医认为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以及“脉者,血气之神,邪气之鉴也”之论述一致。

   不同脉搏波之所以不同,是由于系统本构方程不同,病态乃是本构方程对正常状态的偏离。医学界不大熟悉量化的“本构方程”,就其重要性和地位而言,量化的脉搏波系统本构方程与中医的体质相当,这应该成为脉搏波研究的核心问题。

   目前大量脉搏仪及其数据处理软件的研制过度关注脉图波形特征点的识别,王礼立与王晖认为未来应该把重点转到对脉搏波系统本构关系(量化的体质)的确定上。相应地,在传感器方面,要提高精度和分辨率以满足“三点律”反演的要求;在数据处理软件方面,要通过计算机快速实现相邻三点处波形数据反演以获取系统本构关系。另一方面,要把实测的各种本构关系与名老中医的诊断相结合,整理总结成相应的专家系统,在此基础上研制出的中医机器人以造福人民。

(责编:许心怡、崔元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