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钟南山: 从未忘记医者本能的责任

2017年09月30日08:03 来源:羊城晚报

  81岁的钟南山依然活跃在医疗事业最前沿 “我们正在做变革性的、开创性的工作,希望在我有生之年,通过进一步的随访和干预研究,可以改变世界卫生组织所制定的慢阻肺诊治指南。”

  在广东,有一位医者,叫钟南山。

  在医学界,有一种责任,叫“南山精神”,那是医者的品质和社会责任,是无论置身于怎样的环境,都不放弃爱心、责任心和进取心的表现。

  2017年9月15日,一场全球呼吸疾病研究者都关注的新闻发布会在广东召开。一个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研究成果,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和他的搭档、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冉丕鑫共同宣布:要重塑慢阻肺诊治的理念,重视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噻托溴铵治疗早期慢阻肺患者,能有效提高肺功能、改善生活质量和减少急性加重,同时肺功能下降的速率有所减缓。

  81岁依然活跃在医疗事业最前沿的钟南山称,这个研究成果为“我的学术生涯里一个很大的进步”。9月27日,钟南山毫不掩饰地向羊城晚报记者表露出内心的喜悦:“它将改变未来世界关于慢阻肺的治疗战略。”

  填补医学研究“空白”

  2003年,因在SARS 疫情中以妙手仁心挽救无数生命,钟南山被世人广泛认识。但却极少人知道,早在1979年,作为广东第一批派往英国留学的医生,钟南山的研究方向是慢性阻塞性肺病。

  钟南山还清晰记得当年英国医学导师弗兰里教授计算血红蛋白解离曲线变化对组织利用氧气的影响。钟南山认为,导师的推算必须以实验验证。于是,他拿自己做实验,通过吸入一氧化碳气体使血液碳氧血红蛋白达22%,这相当于一个人在很短时间内连抽了六七十支香烟!

  借助这次实验获得的数据,钟南山证明弗兰里的推断一半正确、一半不正确。

  让钟南山冒生命危险去探索的病症就叫慢支炎肺气肿,后来称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时隔30多年,关于这个病的研究,并没有太多人愿意做。

  为何?原来,做这种研究,医生需要到社区把病人筛查出来。但因为慢阻肺患者早期没有症状或极少症状,别说医生可能“无功而返”,就是病人自己也觉得没必要。

  在翻阅了世界众多医学研究刊物上关于慢阻肺的指南后,钟南山和他的团队们发现,没有研究表示:“对早期没有症状或很少症状的病人及时干预会有效。”

  科学研究发现,慢阻肺患者早期肺功能下降得最快,到了晚期,肺功能已被破坏50%以上,就算用很多药,肺功能恢复的幅度也很小。换句话说,一旦患者有了症状,并到医院被确诊为慢阻肺,就没有多少逆转的余地了。

  2009年,在罗马举办的国际慢阻肺大会上,钟南山提出:“能不能像高血压、糖尿病那样,对慢阻肺进行早期处理?”

  这个想法得到大会主席的赞成。但当大会主席向与会者询问:“有没有人打算这样做?”却没人举手,因为太难了。

  “这个局面刺激了我,”钟南山说,“要做研究就找难的来做。如果医者不做,这部分病人就成为‘没人管的孩子’。但他们占了慢阻肺人群的70%啊。”

  有关论文引起轰动

  研究过程的艰难,考验着这支“中国队”的能力及耐力。攻坚克难所需的毅力,来自医者仁心的本能。

  从社区筛查出参与研究的患者,让数百名“自认没有病”的患者,自觉依据医者要求服用药物,并且一粒不漏地回收其服用过的空药品胶囊——这样的实验步骤在慢阻肺早期干预研究中,十分必要,也十分困难。冉丕鑫和周玉良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基础工作,近则广州市区,远则奔赴连平、翁源以及各乡镇,还包括全国不少地区。在对40周岁以上、有长期吸烟、职业粉尘暴露等危险因素接触,或咳嗽、咳痰等人员进行细致筛查后,最终为研究提供了841个案。

  2017年9月7日,钟南山、冉丕鑫有关慢阻肺的论文刊发在了《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在这个引发全球呼吸疾病领域轰动的论文中,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试验结果显示:使用噻托溴铵的一组患者和使用安慰剂一组的患者相比,肺功能改善率明显提升,从一般的50-60ML提高至120-170ML。这是来自第三方的双盲调查数据,虽然置身其中的病人没有感觉,但对于历经八九年的研究艰辛的钟南山团队而言,已有为之击掌相庆的理由。

(责编:许晓华、权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