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警惕儿童营养不良的另一种形式:超重和肥胖

2017年06月08日16:18 来源:中国医药报

  现在的父母把孩子的“智商”发育和“情商”培养看得很重,而对于孩子营养观念的养成则关注较少。实际上,健康是孩子各方面发展的基础,而良好的营养又是健康的基础。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前,记者采访了营养方面的专家,他们认为,孩子应从小养成良好的营养意识和习惯,这样会使他们受益终生。

  □ 本报记者 杨六香

  孩子中存在多种形式营养不良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副所长赵文华研究员告诉记者,营养与健康所有一套系统,可监测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每10年会发布一次相关数据,最近的数据是2015年发布的。从数据来看,近年来,我国儿童少年营养状况总体得到了明显改善,表现在平均身高和体重增加、贫血率下降等方面。但我国儿童少年中仍存在着多种形式的营养不良。

  赵文华介绍说,一是营养不足,多表现为身高生长迟缓或消瘦。2012年,我国6~17岁儿童少年的生长迟缓和消瘦的比例分别是3.2%(2002年是6.3%)和9.0%(2002年是13.4%),并呈现出男生高于女生,农村高于城市的特点。我国2011年起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对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不足的改善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二是微量营养素缺乏,微量营养素缺乏也被称为“隐性饥饿”,是我国中小学生存在的主要营养问题。尤其是在贫困农村地区儿童少年中,铁、维生素A、维生素D、锌等微量营养素缺乏还普遍存在。2012年,我国6岁以上儿童少年,贫血率为9.7%,其中6~11岁为5.0%,12~17岁为8.0%;值得关注的是,12~17岁农村女孩的贫血率高达19.0%。我国中西部地区6~17岁贫困农村儿童少年贫血患病率达到14.8%,维生素A临床和亚临床缺乏率达到32.9%。第三种形式的营养不良就是超重和肥胖,目前在我国这是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在我国大城市和富裕农村,儿童少年超重和肥胖率迅速增加,已成为一个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2002年我国6~17岁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仅为6.6%,而2012年增加到了16.0%。城市儿童的超重肥胖率明显高于农村,如6~11岁男生的超重肥胖率高达27.4%。

  赵文华指出,肥胖对儿童少年健康的影响是长期的和全方位的。首先,肥胖本身就是一种疾病;其次,超重和肥胖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主要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一项在我国六个大城市开展的调查显示,10~13岁超重和肥胖儿童有22.3%出现了血压偏高, 3.6%出现血糖偏高。即使在儿童期不发病,超重肥胖也会给成年期患慢性病埋下隐患。再次,超重和肥胖还会给儿童少年带来心理问题,对未来人生和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超重和肥胖还会使儿童的一些能力变差,比如运动能力;而身体活动不足也会加重肥胖,这样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柳鹏多年来一直关注学生的营养问题,并曾在多所中小学校进行营养知识的科普讲座。他也告诉记者,超重、肥胖等营养过剩的情况,在学生中相当常见,而由于超重、肥胖导致代谢失调,进而出现高血压、脂肪肝、血脂异常等情况,也并不少见。

  提升营养水平 学校是重要平台

  赵文华说,我们应该尽可能早地发现学生营养不良的苗头,并及时帮助他们改善,达到正常。她指出,出现营养不良与学生的膳食结构以及运动情况等有关,比如食物摄入种类、摄入量不合理,运动不足等,需要通过调节饮食和运动来解决。

  赵文华指出,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是学生接受各种知识包括营养知识的地方,因此学校是一个提升学生营养水平的重要平台。她建议,第一,学校要有好的环境,比如要有锻炼场所并鼓励学生锻炼。第二,老师要积极教育和引导,把营养健康知识用学生能理解和践行的方式传递给他们,学生最听老师的话,老师的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学校是联系家长的重要平台,要通过家长会、微信群等形式,和家长做好互动,使学生在家里和学校都能拥有健康饮食和活力运动。第四,目前绝大部分的学生至少每天有一顿饭是在学校吃的,甚至有的学生一日三餐都在学校吃,学校应为学生提供营养均衡的饮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学生营养室副主任张倩研究员说,学校有一个特点就是人群的聚集性,在学校开展营养健康教育受益面很宽。另外,学生时期是一个人饮食行为和习惯形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及时开展营养健康教育,让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将会受益终生。

  如何提升校园的平台作用,我国也在积极探索。赵文华举例说,在前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分析、调研,以及小范围试点后,受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委托,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支持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于今年3月启动了“营养校园”试点工作,以期摸索有效、可推广的以控制超重肥胖为核心的儿童多种形式营养不良综合防控策略、措施和经验。

  柳鹏认为,学校应该了解学生营养的相关知识,给学生提供的餐饮要尽量符合营养学的要求,要粗细搭配、荤素搭配、干稀搭配,种类要经常轮换。要兼顾口感,但也要教育孩子,一些食物可能他不爱吃,但它对身体是有好处的,要慢慢接受它。另外,如果有条件,学生的营养要个体化,因为每个学生的身高、体重不同,基础代谢也是不同的。

  张倩呼吁为学生营养立法。很多国家比如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都有很明确的法律,规定学校应该给学生培训营养健康知识,要做到营养配餐等。而目前我们国家对此并没有相关法律提出硬性要求,完全在于学校自己是否重视这方面工作,这就较难保证在整体上提升水平。

  家长需转变营养观念

  家长认为,孩子是长身体的时候,得吃好的。但柳鹏指出,家长认为的“好”和营养学上的“好”概念是不一定相同的,家长认为鸡、鸭、鱼、肉甚至海参、鲍鱼等都是好的,孩子吃了就肯定是对身体有益的。但营养学认为“身体需要的或缺乏的”才是好的,膳食平衡才是好的。如果缺乏哪种食物或营养素,通过吃“对”的食物或营养素给他补上了,才是恰到好处。比如说牛奶,优质蛋白质含量和钙含量高,是一种比较好的营养食品,每天食用300毫升左右是合适的,但是如果过量食用,拿奶当水喝,就不合适了,甚至可能导致血脂升高,增加钙质的流失等。

  家长还认为孩子应该吃“够”,柳鹏认为,这个“够”也和营养学上合适的量有差距。有的孩子比较胖,家长认为孩子胖,体重基数大,需要的饭量大,给的量就大,这样就会使孩子越来越胖,形成恶性循环。

  如果发现孩子存在营养问题,柳鹏建议应该找相关的营养学专业人员进行咨询,进行专业的营养评估。营养评估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主观症状:就是感觉有没有不舒服的症状或表现,比如疲乏无力,腿疼,指甲有竖纹、横纹或发白,头晕、失眠等,在排除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要考虑这些表现和营养的相关性。二是客观结果:要看客观的检验检查结果,学校每年都会对学生进行体检,对体检结果要给予关注,比如关注蛋白低不低、血色素低不低、胆固醇高不高等等。三是要了解孩子近期的饮食情况,也就是我们说的膳食结构,吃了什么种类的食物、吃多少、在什么时间吃、搭配是否合理等。

  柳鹏说:“没有绝对的垃圾食品,只有不合理的膳食模式。”家长要了解一些营养学知识,学生也要具备一些营养知识,一旦他们自己认识到了营养均衡对身体的重要性后,科学合理膳食和运动的动力是最大的。

  赵文华最后呼吁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全社会都应该关注他们的营养和健康问题。她指出,好的社会环境非常重要,比如食品广告应该有什么限制,食品标签应该有什么样的针对学生的宣传内容等都要规范和标准。儿童时期尤其是小学阶段是健康膳食和良好行为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此时的孩子也尚处于自控能力比较弱的阶段,社会有义务保障他们吃得更健康。

  相关链接

  学生营养膳食行为核心提示发布

  近日,由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中国营养学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和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联合编写的《学生营养膳食行为核心提示》(以下简称《提示》)正式发布。

  基于《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2016)》,此次由多部门联合编写的《提示》,围绕“了解和认识食物,学习营养健康知识”“一日三餐,吃好早餐”“经常运动,防控超重与肥胖”“食物多样,谷类为主,荤素、粗细搭配”“保证奶类摄入,经常吃豆类”“每天足量喝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合理选择零食”“珍惜食物,不浪费食物”共计八条内容,分别进行详细说明,旨在进一步贯彻《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2016)》,引导学生健康、合理地饮食,全面提升学生健康素养。

  《提示》中提到,学龄时期是学习营养健康知识、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提高营养健康素养的关键时期。学龄儿童应积极学习营养健康知识,了解和认识食物及食物对健康的影响,学会选择食物、烹调和合理膳食的生活技能;提高营养健康素养,养成健康的饮食行为习惯。(新华网)

(责编:李轶群、许晓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