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非公立”不是只为赚钱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 张平

2017年04月04日07:46 来源:人民网―生命时报

  说到“非公立医疗机构”,老百姓的第一印象多是规模不大、数量不多、水平不高,还往往会因为“非公立”“民营”“营利”等字样,将非公立医疗机构放到公益性的对立面,认为它们就是为了赚钱。但实际并非如此。 

  截至2016年11月,全国医疗机构总数达99.2万个,非公立医疗机构占了22.6万家;全国有医院2.9万家,其中非公立医院1.6万个。可以说,我国已经形成了公立和非公立医疗机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基本格局。一大批医疗水平高、服务能力强、专科技术强的非公立医疗机构逐渐涌现,公立医疗机构专家加入非公立医疗机构的也不在少数。 

  非公立医疗机构是否具有“公益性”?答案是肯定的。医疗卫生服务本身是一种高技术含量、高道德标准的社会性服务,公益性是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属性。因此,不应仅以投资主体定位其是否具有公益性。作为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立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一样,解决了百姓医疗的实际需求,也在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过程中,实现了社会公共利益的增加,这就是公益性的体现。 

  目前,我国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医疗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有助于满足群众不同层次、多元化的医疗服务需求,弥补公立医疗卫生资源与卫生服务需求之间的不足,通过相互补充、彼此促进,还能提高效率。在推动管办分离、多点执业、分级诊疗等政策的落实上,不得不说,非公立医疗机构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正确认识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另一方面,非公立医疗机构也要从保护患者利益的角度出发,不断扩大和提高自身的公益性。 

  第一,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办医功能和定位要明确,行医职责和规矩要坚守,坚持以患者为核心,以医疗安全为保障,诚信经营。第二,在依法经营和提供服务中合理追求经济效益,获得合理报酬,只要不违法违规、违反道德准则,政府应当支持、鼓励和保护他们的创新发展,获取合法经济利益。第三,非公立医疗机构要通过行业协会组织的考核评价,不断提高诚信自律和医疗质量,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保障医疗安全,创新服务品牌,为患者提供优质可信的医疗卫生服务。第四,非公立医疗机构在取得政府支持,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为社会多做一些公益性服务,如开展义诊、医疗救助、扶贫济困等,回报社会和群众的信任与帮助,既为社会做了奉献,也能树立诚信品牌及良好的医者形象。▲

(责编:许晓华、赵敬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