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三问独流镇假调料“毒瘤”

2017年01月19日08:29 来源:健康报网

经过媒体长时间蹲点暗访,天津市假调料“毒瘤”终于被公之于众。在独流镇的一些普通民房里,每天生产大量假冒名牌调料,雀巢、太太乐、王守义、家乐、海天、李锦记等市场知名品牌几乎无一幸免;聚集在此的造假窝点竟然多达数十家,造假历史竟然已经长达10余年。

据悉,当地已组织200余人的执法队,对数十个村庄逐户排查,目前已有数人因制假售假被刑事拘留。在媒体集体跟进的情况下,相信独流镇的“毒瘤”也很快会被剜除,但此事所暴露出的食品安全监管中的诸多漏洞会不会一并被堵住?若想真正铲除食品造假存在的土壤,首先要回答人们心中的几个疑问。

首先,当地村民造假已经有10余年历史,众多知名企业的打假人员常年在当地“奋战”,也多次向当地相关政府部门申请处理。据称,当地政府也曾开展过多次执法行动,因造假转移快、现场取证难等种种现实困难,收效甚微。但为何这次在媒体暗访曝光以后,就能以雷霆之势迅速展开执法,短短两日内就刑拘数人?工作制度是否还存在漏洞、是否有工作人员对执法消极怠工,都值得有关部门好好检视。

其次,扫描“李鬼”身上的二维码,竟然可以显示“李逵”的身份信息,为何这些假冒调料能够避开常规的识别手段?这个造假的链条到底有多长?虽然我国尚未建立官方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电子追溯系统,但有些大型知名企业或其他服务商已经建立了部分商品的电子查询系统,这些假货包装物上的条形码,背后竟然是真货的信息,这些包装物何来?网络上的真实电子信息何来?细思极恐,事件背后有很多东西值得深挖。

最后,假冒调料已经横行了十几年,用瓜子厂花椒大料的下脚料做的调味粉,也许还可以算作劣质货,但“工业盐+自来水+色素”做的酱油却是十足的假货了。但频次越来越高、覆盖越来越广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也没能让它们现形,不知是食品抽检从来没有抽到过这些假货,还是抽到了也难以识破原形;不知这些假冒调料有多少已经进了厨房、上了餐桌。希望这些问题能给公众一个明白的答案。(刘志勇)

(责编:盛月、权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