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编号人”回家引发爱心接力 这20个人您认识吗【2】
223号
男,约20多岁。2015年3月4日,由郑州大河路分局民警送到医院。当时的他在大街上流浪,说不清自己家的家庭住址。据他自述,他叫钟志键(音译),自己属相为猪,妈妈姓王。
332号
男,约二三十岁。2015年11月16日,由郑州长兴路分局民警送到医院,当时的他在大街上流浪,问什么都不说。采访中,他自述叫李德(音),一看见拍照,喜欢伸出手指,摆出V的形状。
441号
男,约20多岁。2016年9月6日,由郑州高新区分局民警送到医院,当时的他在科学大道红松路水芸苑小区裸奔,胡言乱语,说不清家庭住址。他自述叫王鑫(音),当问及家时,反复说的三个字是“矿务局”。医生检查发现,他头部颅骨有缺损,做过脑部手术,推测此人应该曾经做过重症精神病的手术。
路建荣(音)
男,约30多岁。2016年9月2日,由郑州大学路分局民警送到医院,当时的他在嵩山路与伊河路交叉口东南角裸奔,语无伦次。问及家庭地址,他一会说是湖南,一会说是洛阳、平顶山。
张住才(音)
男,30岁左右。2016年2月2日,由郑州洁云路分局民警送到医院。当时的他在街头流浪,胡言乱语。他自述家有一个哥哥,爸爸在工地上,家在王桥镇。不过,再具体问是哪个县,他一会说是商城县,一会说是潢川县。
这是一份特殊的“寻人启事”
□本报评论员赵志疆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日出日落、寒来暑往,那些被遗忘在精神病院的病人就像迷途的孩子,迟迟找不到回家的路。想回家、想家人,但又想不起来家在哪里,临近年终,命运多舛的他们,让人平添了些许悲情、几分牵挂。
连日来,大河报持续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热心读者也纷纷为此提供线索。寒潮来袭,大家守望相助想为他们送去温暖;雾霾弥漫,我们竭尽所能想为他们清理出一片晴空。新闻资讯无限发达的时代背景中,大河报执著于这一鲜有人提及的群体,不仅出自最基本的人文情怀,同时也是基于新闻理念的价值坚守——报纸不是信笔涂鸦的记事簿,而是世间冷暖的情绪表,新闻纸其实是有温度的。
今天,我们再次不惜版面奉上这一特殊群体的众生相,这不是惊鸿一瞥的浮生绘,而是一份特殊的“寻人启事”。通过这组报道,我们希望更多的人了解这群人和他们的故事,从而群策群力打通这些“迷途孩子”的回家路。也许您感觉他们似曾相识,也许只是素昧平生,无论如何,您的每一次关注和转发,都能为他们送上祝福和希望;也许他们中间刚好有您正在苦苦寻觅的亲人,我们希望,这份报纸能为您阖家团圆送上一份绵薄之力。令人欣慰的是,经大河报报道之后,两个家庭已经收到了有效线索,两个迷途已久的孩子,终于就要踏上回家的路。所谓“围观改变世界”,改变世界的不是围观的姿态,而是其后付诸怎样的行动,读者的热心参与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人间温情,同时也是我们不断前行的最大动力。
在为那些回家的人感到欣慰的同时,我们深知,送他们回家其实只是第一步。精神疾病不仅容易复发,而且治疗开销较大。对此,一些家属采取一种消极的态度——或是简单地把精神病人关在家中,或是放任其流散在社会上。无论是基于公共安全的考虑,还是出于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怀,都需要政府部门更大投入和更完善的救助体系,去保障他们的治疗。
家是一个温暖的概念,不过,对于那些精神病患者来说,制度层面的关怀也许更温暖——这个特殊群体不仅需要找到血脉相连的家,更需要找到制度层面的体恤和救济,只有置身于有力的医疗救助保障体系内,才能避免他们在被人遗忘的角落流离失所。
![]() | ![]() |
- 人民健康APP
人民好医生APP
热门点击排行榜
联系我们
人民健康网微信 微信号:rmwjkpd 公众号:人民网健康 |
人民健康网微博 微博昵称: 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 |
电话:010-65367951 邮箱:health@peopl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