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高强:深刻认识健康中国建设的科学内涵

2016年12月02日21:09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人民网北京12月2日电 今天,第九届健康中国论坛暨人民健康全媒体服务平台上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本届论坛由人民日报社、农工党中央、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指导,人民网、健康时报社、中国人保健康联合主办,主题是“大健康·大融合·大发展”。在论坛颁奖典礼上,原卫生部部长高强以“深刻认识健康中国的科学内涵”为题致辞,以下是致辞全文:

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各位同志:

感谢人民网和健康时报邀请,作为颁奖嘉宾,参加健康中国论坛的颁奖仪式。首先,我要对荣获“十大年度人物”和“健康风尚人物”奖的同志们表示祝贺,祝贺你们在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工作中付出的艰辛劳动和取得的杰出成绩。同时,对第九届健康中国论坛取得的丰硕成果表示祝贺。今年健康中国论坛的主题,是大健康、大融合、大发展。这个主题立足于全面理解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立足于贯彻中央提出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立足于探索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的有效途径,立足于破解人民在健康方面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对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将发挥重要的影响。在这里,我想就健康中国建设的科学内涵,谈几点体会,供同志们参考。

第一,人民健康既是民生问题,也是社会政治问题。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健康问题作出了重大而科学的论断。他还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总书记将人民健康问题作为社会政治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反映出党对卫生与健康工作指导思想的重大创新,进一步明确了人民健康在国家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丰富了卫生与健康的理论和精神宝库。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从改善民生、社会政治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理清思路、明确责任、完善规划、落实政策,并坚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切实组织实施。

第二,保障人民健康涉及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等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健康中国,要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既要靠医疗卫生服务的“小处方”,更要靠全社会联动的“大处方”。各级党委、政府应当将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健全法律法规,融入所有政策,贯穿于各部门、各领域的工作,落实到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的行动中。社会各界都应当关心人民健康、促进人民健康、维护人民健康,凡是有利于人民健康的事就努力做好,不利于人民健康的事就坚决不做。医药卫生部门和服务机构应当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正确方向,恪守服务宗旨,增强服务意识,端正医德医风,强化行业自律,做好重大疾病防控,推进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重视儿童、妇女和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健康。广大人民群众也应当树立正确的健康观,自觉成为维护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人的健康主要靠自己维护,医生的责任只是帮助不健康的人恢复健康。每个人都应当对自身健康负责,自觉养成健康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自觉维护健康环境,切实做到人民共建共享。近2000年前,中国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就提出了 “上工治未病”的理念,但对于如何治未病,并未作出详尽论述。这个理念虽然流传至今,却一直未得到有效应用。按照大健康的理念,我认为所谓“上工”并不是特指医生,而是包括医生在内的社会广大民众,所谓“治未病”的治,不是治疗的治,而是治理的治,国家应当将人民健康的治理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之中,实行统筹协调、综合治理。

第三,政府应当切实履行维护人民健康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毫不动摇地把公益性写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旗帜上,不能走全盘市场化、商业化的路子。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应该主要由政府负责保障,坚持政府主导,落实领导责任、保障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通过各种方式保障全体人民公平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了落实好总书记的要求,政府应当通过制定法规或规范性文件对基本医疗卫生和公益性的科学定义、涵盖范围、具体标准和收支管理机制等作出可操作性的规定,以明确政府的保障范围,落实政府的保障责任。基本医疗卫生和公益性问题,涉及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发展全局。希望国家卫生与健康部门、医药卫生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协助政府对其科学定义、覆盖范围、具体标准与收支管理机制等作出明确规定,切实落实政府责任。

第四,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建机制为重点,围绕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力争在基础性、关键性、标志性政策上取得新突破,努力在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等项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我认为,推进分级医疗制度建设,关键在于政府坚持以基层为重点,遏制或扭转优质资源过于向大城市、大医院集中的倾向,采取各种方式调整医疗资源配置、促进优质医疗技术和医护人才向基层转移,增强基层的健康管理能力,提高基层的疾病防治水平。当前最有效的办法是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公共医疗卫生资源,促进各类公立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大融合,构建不同形式的医疗卫生服务联合体,以资源共享、人才共享、利益共享为纽带,将大医院的技术传到基层、使大医院的医生定期轮流到基层服务。建设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核心,一是完善医院补偿机制,落实政府投入政策,加强对医疗行为、医疗费用监管,转变公立医院自收自支的创收机制,切实回归公益性;二是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提高医务人员薪酬水平,并规范人员绩效评价考核,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激发医务人员活力。建设全民医保制度,关键是推进城乡基本医保整合,促进地区间衔接,加大财政对城乡居民医保特别是大病医保的投入力度,并通过健全医保支付机制,引导群众合理就医,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主要是推进药品生产企业的供给侧改革,促进医药企业的联合、兼并、重组,提高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改变目前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生产能力强、水平低的状况,提高企业创新研发能力,保障低价药、救命药、儿童药的供应。要完善药品流通体系,坚持集中带量采购原则,鼓励跨区域联合采购,遏制药品流通暴利。同时,加强临床用药管理,培养临床药师队伍,规范药品使用监管,推进合理用药。加强综合监管制度建设,就是要完善医药法律法规和标准,加强行业监管,规范医药卫生机构内部审计和社会监督,并坚持信息公开。

第五,推进中西医药协同发展。几千年来,中医药在维护民族繁衍发展和人民健康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百多年来,现代医药传入我国,并蓬勃发展,为保护人民健康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医药与西医药之间,应当是相互融合,而不是相互排斥;应当是各自发挥优势,而不是全面相互竞争;中医药应当逐步实现现代化,西医药也应当借鉴吸收传统医药的合理因素,以推进中医药和西医药协同、融合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中医药的优势本来是“简、便、验、廉”,而在政府投入不足和市场化趋势的引导下,这种优势变成了劣势,难以维持自身运行和发展,很多中医院大量购进现代医疗设施,引入西医技术和服务方式,出现中医西医化的倾向,令人担忧。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不是中医药人员缺乏自信,而在于没有针对中医药的特点,采取特殊扶持政策,对中医药的投入不足,对中医药人员的基本薪酬待遇缺乏保障,中医药发展面临的种种困难也未有效解决。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应当恪守初心,发挥“神农尝百草”的精神,积极探索创新,加强对中医药评价体系、标准体系的研究,加强对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研究,加强对中医药攻克重大疾病治疗、康复的研究,加强对中医药扬长避短、以优补劣的研究。政府应当从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和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的高度,制定特殊扶持政策,加强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领导,加大对中医药的投入,支持中医药技术的研究开发,并严格对中医药的监管,使中医药永远立于世界医药之林,并不断发扬光大。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党对人民的郑重承诺,关系到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关系到亿万民从的生活质量与家庭幸福,关系到社会和谐与文明进步,关系到国家发展全局,应当成为国家的基本国策,精心组织,全力推进。只要我们坚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认真学习领会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认真落实政府的责任,切实调动广大医药工作者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积极性,以大健康、大卫生的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推进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发展,完善各项卫生与健康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组织亿万民众投身到健康治理和健康促进的行动中来,中央提出的建设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谢谢大家。

(责编:聂丛笑、权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