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勿让孩子伤上加伤——浅谈儿童急性身体创伤对心理的影响

2016年10月31日15:29 来源:人民网-科普中国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因为玩耍、打闹很容易存在一些身体受伤的风险。很多孩子受伤之后身体虽已痊愈,但心理上还会留下一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很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

事件1

丹丹在幼儿园和同伴玩耍,争抢玩具的过程中被抓伤。幼嫩的小脸上几条抓痕,显得格外刺眼。丹丹的妈妈在诉说时情绪激动,称对方家长虽然做出了赔偿和道歉,但是难以抚平孩子内心的伤害,之后孩子总是做噩梦,容易哭泣。

事件2

2岁的莉莉将奶奶刚泡好的热牛奶喝了一大口,滚烫的奶液烫伤了莉莉的食道。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食道的烫伤康复了,但是莉莉一直拒绝进食,只能靠输液补充日常所需营养。

家长为了保护孩子不受伤,采取了很多防范措施。比如:限制孩子的活动范围、选择有监视器的学校、给孩子带上有监听功能的手表等。但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很难避免,比如外伤(烫伤、割伤、摔伤等)、意外事故(火灾、车祸、同伴嬉戏不慎、动物咬伤等)、故意伤害、家庭暴力、自然灾害等。过度的防范,不但不能百分百防止创伤的发生,还会阻碍孩子正常的身心发展,实为“因噎废食”之举。

什么是“心理创伤”?

在精神病学上,心理创伤被定义为“超出一般常人经验的事件”。创伤的发生都是突然的、无法抵抗的。人经历过创伤后,通常会感到无助、麻痹、无能为力等。所以,也有学者将创伤定义为“任何一种突然发生的和潜在的生活危险事件”。

心理创伤分为Ⅰ型(急性)心理创伤和Ⅱ型(慢性)心理创伤。

泰尔(Terr,1989)将一次性创伤称为Ⅰ型创伤,包括急性应激障碍(ASD)、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适应障碍等;而将略微复杂一点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反复发生的、始于童年期)称为Ⅱ型创伤,即复合型创伤,包括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适应障碍、躯体化障碍、严重的应激障碍未定型(DESNOS)等。

Ⅰ型(急性)心理创伤包括以下几个特点:

1. 形成创伤的时间是短暂的,或者是一次性;

2. 可以发生在儿童和成人不同的阶段;

3. 形成创伤后持续时间不长,一般在三个月以内;

4. 有些可自然痊愈,有些经过心理治疗痊愈,有些将转化成II型心理创伤。

Ⅱ型(慢性)心理创伤包括以下几个特点:

1. 心理创伤形成时间长久,对个体身心影响广泛;

2. 可以发生在儿童和成人不同的阶段;

3. 一般不会自然痊愈;

4. 症状表现复杂多样;

5. 由Ⅰ型(急性)心理创伤演变成Ⅱ型(慢性)心理创伤。

如何应对(预防)创伤事件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首先,家长需要对生活环境中的危险源,如:电源、火源、开水、尖锐的角等做好防范工作,消除意外发生的可能性。

其次,发生应激事件的时候,不论儿童还是成人都会出现恐惧、焦躁、无助等心理反应。当身体创伤事件不可避免地发生时,家长稳定的情绪可以减少或者避免儿童心理创伤。

在此分享一则发生在我的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真实案例:

孩子在一年级的时候,由于将铅笔削得过于尖锐,在用力书写的时候,断裂的笔尖飞溅到眼睛里。当时,孩子非常害怕地大叫“疼、疼、疼”。我一边安慰他,一边找出眼药水帮他冲洗眼睛。可是,笔尖刺入太深,眼药水已无法将其冲出,必须要带他去医院采取措施。一路上,我给他戴上耳麦,播放轻柔的舒缓音乐,对他保持温柔淡定的语调,告诉他只要不紧张,到医院取出笔尖就会没事的。手术开始前我对他说:“如果想又快又好又不疼,你就需要配合医生睁大眼睛。相信你可以做到的,我就在门口等你。”整个治疗过程只有几分钟,医生夸赞孩子勇敢、淡定。而孩子却说:“妈妈说没事的,我相信她。”之后观察了几天,孩子非但没有出现躯体创伤后的心理创伤,而且还增添了自豪感和成就感。事实上,我的内心也是万分担心的。但是,如果我表现出紧张焦虑,孩子就会更加害怕。若他哭闹或者用手去揉搓眼睛,那么后果将不可想象。

如果孩子身体创伤事件发生后,家长没有第一时间在场,或者没有第一时间处理,导致孩子出现了心理创伤反应,如易哭闹、多梦、失眠、食欲减退、退缩等状况,应该立刻寻找专业机构进行干预。不是所有的心理创伤都会自愈的,需防止从(急性)心理创伤转为(慢性)心理创伤。

目前对于儿童心理创伤的治疗方式有很多,比如眼动脱敏再处理(EMDR)技术、心理剧疗法、行为治疗(DBT)、游戏治疗等。

最好的治疗是预防,所以家长需加强儿童抗挫能力、情绪管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适应力、自我保护能力等。

注:为了遵循心理咨询保密原则,以下人物均采用化名。来自于晓霆心理教育中心的咨询案例。

(作者:上海晓霆心理咨询中心 王晓霆)

本文由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医疗健康专委会主任委员王韬进行科学性把关。

“达医晓护”供稿

(责编:许心怡、聂丛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