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当少吃也能治病(中医讲坛)

小儿、老人、胃肠弱、病后初愈者尤其要做到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 赵艳

2016年11月18日00:00  来源:人民网―生命时报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历来重视食养、食补和食疗。生活水平提高后,各种养生补品、美食珍馐更是受到老百姓的追捧。吃什么强身健体,怎么吃延年益寿,越来越成为热门话题。实际上,饮食与疾病的关系除了强调“吃好”,还有一个关键点是要懂得适时、适量。 

  中医历来讲究饮食和养生相辅相成。若饮食适宜,“食养”得当,则气血充盛、身体康健;若病后初愈、饮食失宜或调补不当,则会产生“食复”,即饮食失宜导致疾病发生或复发。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损谷则愈”的思想,“损谷”就是少吃,“损谷则愈”是说,适当少吃有利于疾病痊愈和人体机能的康复。尤其是病刚好,脾胃尚弱之时,如果强求多吃、补养,反而会导致积食生热,加重病情。这种情况其实不用吃药,只要少吃点就好了。 

  “损谷则愈”是从“虚者补之,实者损之”的治疗原则中演化而来。如小儿反复高烧不愈多属实证,当遵守“实者损之”的原则,减少饮食以促进病愈,反之则容易导致疾病反复、长期不愈。再如,肠炎腹泻经治疗后泻止病愈,需要平稳康复,此时患者大多腹中空空、身体虚弱、分外饥饿,如果敞开肚皮大吃一顿,往往会造成再次腹泻、病情反复。日本汉方界著名学者小仓重成于上世纪80年代观察哮喘病患者,除了辨证用药外,同时还采用控制饮食、通腑涤肠等方法以消里实,从而将临床治愈率从20%~30%提高到70%~80%。瑞士的民间疗法中,也有以饥饿疗法使顽固重症类风湿患者症状减轻的研究,这都与张仲景“损谷则愈”的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目前进入冬季,人们的传统观念都是要多吃、进补。冬季进补是可以的,但切记一定要平衡好“补益”和“损谷”、“食养”和“食复”的关系。人的体质有寒、热、虚、实之分,食物的性质也有寒、热、温、凉、平之别,食补一则要根据自己的体质选择的食物,才能有助身体健康和疾病恢复;二则要注意饮食有节,任何食物,即使平性的也不能过量。小儿、老人、胃肠弱的人、病后初愈者尤其要做到少吃肉、少吃补品,晚饭不能太饱。▲

(责编:王亚微、权娟)

推荐阅读

常吃四种菜让你多活几年 山珍海味虽然可口,却不一定健康。如今人们吃东西,营养健康往往摆在首位,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吃的贵并不代表着吃的好。在中国本土的“菜”中就有四种,看似不起眼,却被老祖宗称为“长寿菜”。 【详细】

人民健康大讲堂|营养“识”堂|保健养生

入冬干燥,这款又甜又润的汤水 一家人都爱喝! 入冬后,不少市民已经注意到自己的皮肤开始变得干燥,口鼻咽部也有些干痒。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科主任杨小红指出,这是由于空气中水分减少,人体随之产生的一系列不适。此时,仅仅给皮肤补水是不够的,你的身体也需要做足“滋润”功课。 【详细】

人民健康大讲堂|营养“识”堂|保健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