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从学校、社区、企业到医院,让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全程陪伴人生路——

关注国人心理健康:谁帮他们打开心结

本报记者 王君平

2016年11月04日04:4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人民视觉

  上期回顾:近年来我国抑郁症患者门诊量每年增长20%,3000多万儿童存在心理行为障碍。精神心理疾病影响身体健康,破坏家庭和谐,增加全社会的医疗负担,已不仅仅是个体问题,应将其作为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加以重视。

  本期看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目前,在精神心理疾病预防方面,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探索和成绩,比如心理辅导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但是,整体上看公众对精神心理问题的认识程度还不高,医疗机构对相关疾病的辨识度还不够,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工作仍亟待专业化、规范化。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更系统的顶层设计、更充分的资源投入,以及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

  ——编 者

       

  预防在前,把心理健康服务送到校园、社区

  天津市的小女孩美美在3岁时被确诊为孤独症,得益于专项康复补贴,家庭贫困的她得到了及时救治。如今,爱说爱笑的美美已经走进了小学校园。“十二五”期间,我国投入4.32亿元连续实施《贫困孤独症儿童康复项目》,3.6万名儿童获得康复救助。

  近年来,国家对居民精神卫生工作日益重视。特别是2013年《精神卫生法》的出台,使精神卫生工作被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成为我国精神卫生工作的标志性事件。

  精神心理疾病可防可治,预防工作要抓在前面。心理健康服务进校园、进社区是重要举措。

  北京西城区某初中一年级学生阳阳因为交友问题产生了烦恼,心情低落。她预约了驻校心理老师,咨询谈话后她放下了心理包袱,整个人又开朗快乐起来。“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受各种情绪的困扰,心结打不开,会成为他们人生旅程的‘暗礁’,影响一生。有专业的老师帮助,太好了。”阳阳爸爸说。

  2012年,教育部修订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每所中小学至少配备一名心理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并建立心理辅导室,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目前在许多大中城市,不少中小学生已经能主动、自觉接受心理辅导。

  促进全民心理健康,要充分发挥基层社区“可触可及”的社会管理职能。北京市海淀区卫计委日前启动心理卫生服务活动,为首批34个社区心理咨询室授牌,其中7个心理咨询室位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内。今后,辖区内的居民和大学生可以随时得到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海淀区精神卫生防治院心理科主任房金涛介绍,心理咨询室由持证的心理咨询师坐诊,针对老年人群、在职人群、学生人群开展服务。“及早用专业的医学方式筛查、干预,防止一些情绪问题演化为心理疾病。”

  今年24岁的阿宁在高一时发作了青春期精神分裂症,退学治疗。在医院经过专业治疗病情稳定后,他来到北京市海淀区社区卫生服务站接受康复训练。经过社工志愿者一对一帮扶,这个以往眼神呆滞、不愿和外界交流的大男孩,重新燃起对生活的热情,准备参加成人高考。据介绍,北京市将通过分批培训,实现全市355家社区每个社区平均拥有2—3名精神卫生专业社会工作者。

  据美国学者研究,企业为员工心理健康每投入1美元,可为企业节省运营成本5美元到16美元。在世界500强企业中,至少80%的企业开展“员工心理援助计划”。目前,国内很多大企业也已经增加这方面的投入,引入专业机构的心理卫生服务,为员工减压。

  2015年,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等10部门制定的《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出台,根据《规划》,到2020年,70%以上的县(市、区)将设有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城市、农村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分别达到70%、50%,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80%。

  提高疾病辨识度,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部门防治能力

  虽然国家对精神卫生疾病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但在医疗救治层面,提高全民精神卫生健康仍有很多障碍需要跨越。

  《规划》提出,要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精神心理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正确对待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不过,在现实中公众对“抑郁症”等精神心理疾病的认知度仍然很低。

  老伴去世后,70多岁的北京朝阳区居民马长林一夜之间就成了暴怒老头,总是蛮不讲理,经常拿拐杖追打儿女。其实马长林老人是患上了抑郁症。据调查,65岁以上人群中重度抑郁者有1%—5%,但他们中很少有人意识到或承认自己生了病。

  “大多数人对精神心理疾病认识不足,并羞于谈自己的精神或心理问题。”北京第六医院院长陆林指出,现代社会常见的路怒症、居丧反应等,都是精神心理疾病。对常见精神心理问题的认知率过低,加上对精神疾病的偏见和歧视,使很多人讳疾忌医。

  专业医疗机构对精神心理疾病的诊治筛查也常有“漏网”现象。

  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王刚在医院查房时发现一位病人,她在35岁左右患上了抑郁症,却一直在神经科、消化科、内分泌科等多个科室看病。辗转治疗19年,才第一次来精神专科医院治疗。

  “抑郁症常伴有身体不舒服。患者通常会到医院内科做检查,比如胃肠不适症状,查不出毛病,吃药也不管事。”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黄世敬认为,由于精神心理病症没有特异性,容易被当成其他疾病治疗。“国内的医疗机构目前在接诊第一关没有开设‘身心疾病分诊台’,往往在第一时间对相关病症做出错误的识别和诊断,错过了最佳治疗期。”

  专家认为,传统中医讲求情志致病,就是对心理疾病造成的生理问题进行诊治。在西医教学中,也应重视心理精神致病的原理和表现,并渗透到各科目的教学和研究中去,以提高诊断准确率和临床治愈率。

  面对社会转型、老年潮的到来,我国精神卫生服务资源严重短缺且分布不均的问题需引起重视。

  目前,在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项目人均40元的费用里,用于精神卫生的费用仅为0.98元;全国共有精神卫生专业机构1650家,精神科床位22.8万张,平均1.71张/万人口,而全球平均水平是4.36张/万人口;精神科医师2万多名,平均1.49名/10万人口,低于全球中高收入水平国家平均2.03名/10万人口的水平。此外,精神科医师主要分布在省级和地市级城市,2/3的农村地区没有为精神卫生疾病患者提供床位。

  王刚认为,应加大精神卫生工作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精神卫生工作体系。“精神卫生属于公共卫生范畴,精神专科医院承担了大量公共卫生任务。应制定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经费保障政策,明确相关防治项目的经费补助办法。还应推动不同层次精神病专科医院之间,以及精神病专科医院与综合医院精神科之间建立对口协作支援关系,帮助基层医院培养精神卫生专业人才,提高基层医疗卫生部门的精神疾病防治能力。”

  根据《规划》,到2020年,抑郁症治疗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50%,70%以上的乡镇(街道)都要建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全国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数量增加到4万名。专家指出,实现这一目标,仍有很多工作需要加速推进。

  移动互联技术的普及为精神卫生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更高效便捷的方式。今年8月,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接力1010精神卫生公众教育项目”。基金会将在2年内招募1010位精神科医生,担任精神卫生科普宣传大使,通过录制、分享精神卫生科普微视频的方式,增进公众对精神健康的了解,提高公众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山寨服务毁人害人,“心理咨询”亟待专业化、规范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会主动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目前社会上各类机构很多,如心理热线、心理咨询中心、心理门诊等。但这些机构真的能“谈出健康”吗?

  王刚告诉记者一个案例:一位17岁的北京女孩去海淀区某心理咨询室求助,和咨询师谈话前,对方不小心弄翻了桌上的水杯,这时女孩突然歇斯底里地大喊,并把椅子狠狠地推倒在地,又把一个玻璃杯摔在地上,然后捶打自己的头。咨询师当时被她的举动吓得发懵,害怕她会拿碎玻璃自残……

  “这种处置很不专业,有些精神类疾病不是心理治疗的适应症。”王刚认为,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与医疗机构缺乏协作,心理健康服务和医疗机构脱节的现状需要改进。

  据统计,我国有100多万人持有“心理咨询师证”,但有关部门只管发证,却不管考核,导致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郑日昌教授指出,不正规的“山寨”机构毁人害人,心理咨询师必须走专业化、规范化的路子。

  令人忧心的是,正规医疗机构的心理健康服务反而陷入发展窘境。目前,社会机构收费标准一般每小时300元起步,首席心理咨询师的价位则高达1000元/小时。而三级医院的副主任医师收费60元/小时,普通医师收费仅30元/小时。因为创收能力差,心理治疗科室普遍受冷落。此外,由于心理咨询师游离于医生职称体系外,只能做咨询,最高获得中级职称,无法独立开展研究工作。这造成医院心理治疗师地位不高,待遇偏低,人才大量流失。

  专家认为,心理治疗科室面临的经费、人才等发展难题,只能通过进一步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来破解。

  北京安定医院院长马辛表示,没有心理健康,全面健康就无从谈起。“不歧视精神疾病患者,重视心理治疗服务,并给予病人更多关爱,给医生更多认可。全社会要携起手来共同应对精神疾病这一严重的公共卫生挑战。”

  (文中采访患者均为化名)


  《 人民日报 》( 2016年11月04日 17 版)

(责编:王吉全、许心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