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布规划纲要 权威专家深度解读

健康中国有了指标

预期寿命增3岁,慢病早亡率降30%,优良天数超80%……

●本报记者联合报道

2016年11月02日08:45  来源:人民网―生命时报
 

  10月 25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式印发。国家卫生计生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司长毛群安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纲要》是建国以来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的健康领域中长期战略规划,它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大举措,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健康领域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同时,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生态环境及生活方式变化等,都给维护和促进健康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统筹解决关系健康的重大和长远问题。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战略部署,《纲要》进入制定过程。 

  《纲要》提出16字的指导原则,即健康优先、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公平公正,强调要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加快转变健康领域发展方式,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在此基础上,《纲要》明确了2030年应实现的具体目标。《生命时报》记者采访相关领域16位专家,对各指标进行了深度解读。

  人均预期寿命提升至79岁

  2015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为76.34岁。中国老年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认为,用15年时间将人均预期寿命提升3岁,可能性很大。“经济发展、医学技术提升、医疗政策及服务不断完善,对提升人均预期寿命具有促进作用。尽管2030年达标后,我国与美、日等国家仍存在差距,但只要整体趋势是前进的,就是进步。” 

  北京妇产医院副院长张为远表示,提升人民整体健康水平,也与婴儿和孕产妇死亡率下降相关。“到2030年,大龄孕育风潮已过,只要加强孕期保健和分娩期管理,积极防控,实现婴儿和孕产妇死亡率双下降的目标没问题。”他认为,我们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贫富差距大、公众整体健康素养较差,西部地区尤其明显。 

  一方面,医生要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加强孕产妇和0~5岁婴幼儿的系统保健管理,涵盖孕前、孕期、新生儿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扩大新生儿疾病筛查,加大儿童重点疾病防治力度;另一方面,孕产妇要提升个人意识,重视婚检和孕检,大龄女性尤应注意。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30%

  “近年来,我国健康促进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显著成绩。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08年的6.48%,已提高到2015年的10.25%,但离2030年30%的目标还有较大距离。”毛群安说。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王培玉认为,健康素养整体偏低体现在多方面,如居民每人每日油脂消费量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量的2倍多,青少年超重肥胖和吸烟率持续上升等。若想2030年实现每日盐摄入量降低20%,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降低到20%,需每个人在行为上做出根本改变。在控烟和限酒方面,增加烟酒附加税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促进心理健康方面,北京回龙观医院副院长、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执行主任王绍礼认为,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数量不足,对许多心理问题缺乏有效干预,更难顾及科普相关知识,以致公众对心理精神疾病存在认识误区。《纲要》此次将精神卫生服务建设纳入政府任期责任,有助于更好地推进公众心理健康。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刘远立说,一方面,国家需要加大健康教育投入、规范健康教育内容、创新健康教育方式,特别是要从娃娃抓起;健康人力资源建设可借鉴一些国外经验,如在医院设置健康咨询中心,通过门诊收费或医保报销的方式,调动医护科普宣传积极性。另一方面,国家要创造促进健康的环境,如《纲要》提到的全民健身环境。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2.3平方米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社会学教授卢元镇表示,近些年,我国在体育场地建设上下了很大工夫。比如,在全国范围内安装公共健身器材,在城市邻水区建设步行或骑行绿道等,但体育场地不足,仍是制约我国全民健身发展的最重要因素。2012年的数据显示,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1.03平方米,不到美国的1/10。即便实现2030年人均2.3平方米的目标,也远低于体育发达国家,这与我国经济发展是极不匹配的。 

  调查发现,从锻炼地点到家的距离超过15分钟路程,人们运动的意愿就会大大降低。《纲要》提出在城镇社区实现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就是为了保证公众的运动积极性。 

  他建议,新建住宅小区要硬性规定,并严格监管;旧住宅小区则需进行合理改造,如,充分利用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建设一批小区周边的中小型体育场馆,盘活大型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使用等。 

  除解决场地问题,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也很重要。《纲要》提出,到2030年,实现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3名,以保证公众获得专业指导,提高锻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向妇女、老人、慢性病患者等特殊人群推广适合他们的健身方式。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比2015年降低30%

  慢性病是老龄化社会的必然趋势。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许顶立说,衰老过程中,若能尽早采取健康生活方式,就能延缓或避免一些慢病的发生发展。但这一点,目前一些医生都做不到,更何况普通民众。很多人对常见慢性病的防控理念等都存在误区和认识不足。比如,心脑血管病患者常需终身治疗,辅以运动、饮食、情绪等的调整,但有的患者放了支架才半年就把药停了;还有人觉得,术后要长期吃药是医生水平差的表现。“从慢病的筛查、早诊早治,到用药依从性、疾病管理,我们都离目标有不小的差距。” 

  《纲要》提出,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要提高15%。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基金会副理事长、南方医科大学肿瘤中心主任罗荣城对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较大信心。“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癌症治疗差距较大,死亡率高,生存率低,主要是因为早诊早治还很薄弱。若这一问题得以解决,就能将5年生存率提高10%~15%。”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医科教授周迎春说,中医“治未病”理念强调“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普及这一理念,有助于实现慢病防控目标。首先,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育宣传;其次,鼓励中医医疗机构走进机关、企业、社区、学校、家庭,推广简易保健技术;最后,针对不同体质进行亚健康干预。 

  罗荣城说,慢病防控需要国家加大投入。数据显示,防癌普查每人每年花费大约2000元,国家应对低收入人群进行补贴,尤其是HPV、乙肝、丙肝病毒感染者,以及幽门螺杆菌阳性者等病因明确的高危人群。许顶立表示,应实现医保全覆盖,适当扩大基本药品目录,给老百姓最基础的医疗保障。“国家有了思路,只要一步一步落实,摒弃过度医疗、不负责任的宣传等,实现目标是有可能的。”

  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增长为3人

  目前,我国约有执业(助理)医师300万人,以14亿人口计算,若要完成2020年每千人2.5名医师的目标,需在4年内平均每年增加培养12.5万执业(助理)医师。但调查发现,我国每年约有60万医学生毕业,10万左右真正从医,和目标存在一些差距。 

  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庄一强认为,以上述数据差异预估,完成2020年目标较有把握,但需要国家在现有基础上,一方面扩招医学生,一方面从薪酬待遇等多方面增加医生岗位的吸引力,让学生愿意报考医学院,让现有医生不再大量流失。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表示,增加医生数量的大方向是对的,但要考虑分布问题,应重点增加基层医生的数量。目前很多大医院岗位有限,医学生削尖脑袋也挤不进去,基层医疗岗位却无人问津。他建议,大医院加强轮换机制建设,派更多有经验的医生去基层或贫困地区工作几年;国家出台措施,增加基层医疗岗位吸引力,不能让年轻人到基层只受苦、没前途。庄一强说,万事开头难,如顺利完成2020年的目标,到2030年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实现每千人拥有3名执业医师也不会太困难。

  个人卫生支出占比降至25%左右

  唐钧告诉记者,卫生总费用一般包括三个方面:政府支出(财政支出)、社会支出(医保支出)和个人支出。《纲要》指出,我国“2015年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为29.3%”,但专家认为,这一数字值得商榷。他们表示,我国个人支出占比较大,通常在40%以上。 

  唐钧解释说,作为一个宏观指标,占比降低未必说明老百姓真正的医疗支出减少了。因为政府卫生总费用在逐年不断增加,所以即使比值降低,很多时候,人们也感受不到看病花的钱少了。 

  为了让百姓真正感受到医疗费用的降低,首先,政府要加大财政医疗投入,让个人卫生支出费用真正实现下降;其次,合理调整投资目标。现在政府习惯将钱用于建医院、买设备等“物”的建设,很少用于“人”的投入,导致医务人员待遇没有保障,致使医生收入更多依靠患者,出现过度医疗现象。从国际经验来看,政府在医护人员收入上投入得越多,个人医疗费用越少。 

  庄一强表示,即使在2030年顺利完成目标,与发达国家10%~20%的水平仍存在不小差距,与我国台湾地区10%以内的水平差距更大。

  紧急医学救援网络全国100%覆盖

  《纲要》提出,要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到2030年,建立起覆盖全国、较为完善的紧急医学救援网络,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和紧急医学救援能力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进一步健全医疗急救体系,提高救治效率。 

  首都医科大学社会医学系教授崔小波解释说,中国医疗急救和西方医疗急救存在的差距是地区差异过大,尤其在投资规模、卫生人力水平和医疗设备等方面。大城市的医疗急救还可以维持,但广大农村地区,二三线城市的医疗急救和医疗水平过低,无法起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作用。而光靠大城市的卫生急救也存在地理上的困难,一处较偏远地区出现重大疫情,省级应急队伍到达现场都需要10个小时以上。所以,要求每个地区公共卫生机构能够独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必须提高本区县的应对水平和能力。 

  目前,发达国家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已经基本完成了从事件到来的应急,向事件发生前做好应急准备的转变,即在人员、设备、网络、资金、体系整合等方面的转变。我们的《纲要》就是要向这个方向发展。这是具有前瞻性的部署,也是国家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对于高风险时代到来的必然准备。

  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80%

  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认为,2015年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呈转好趋势,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76.7%,但三大重点区域,只有珠三角9个城市达标天数比例超过了80%,长三角区域25个城市为72.1%,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仅为52.4%,南北城市空气质量差异较大。而要实现80%的目标,实际难度很大。空气质量好的城市,未来改善的幅度较小;空气污染严重的京津冀等北方地区,机动车、燃煤、工业等问题一直尾大不掉,很难实现污染的迅速治理。 

  《纲要》提出,到2030年,国家卫生城市数量提高到全国城市总数的50%。彭应登认为,这一目标也不易实现,这需要全方位提高城市的空气质量、水质,解决噪音污染等问题,15年时间可能不够。“尽管如此,我仍然希望,继续深化能源结构改革,平衡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多方面治理环境污染问题,我国卫生城市的数量有望逐步增加。”

  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16万亿元

  到2030年,健康产业实现16万亿元的总规模,存在难点,但也可以期待。目前,健康产业包括医疗服务业,以及围绕医疗产生的康复、养老、保健器材等服务领域,其消费以年均20%的增速增长。 

  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医疗器械分会秘书长陈红彦认为,促进健康产业发展,需要从国家层面出台政策,保障分级诊疗、药品及医疗器械流通体制、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等问题的顺畅解决,并在此基础上,规范健康产业鱼龙混杂的市场环境。 

  清华大学医疗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曹健则认为,健康产业需要关注两个问题。其一,探索互联网医疗盈利模式。当下,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和健康服务还处于探索性发展阶段,盈利模式尚待考验,只有探索出企业运营与市场规律的契合点,找到成熟的盈利模式,未来才可能持续快速发展。其二,创新医药出口路径。西药方面,仿制药市场竞争激烈,促进医药产业发展需要增强现有研发能力,推动创新和转型升级;中医药方面,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但是实现中医药走出去,仍需要解决目前中药种植存在的重金属超标、农药残留、中医诊断标准化、规范化等问题,逐步让西方国家认可中医体系及其治疗功效,而不仅仅是保健功能的延伸。 

  两位专家均表示,随着国民收入、健康观念、医疗救治水平的不断提升,未来非医疗及泛医疗相关产业,如健康旅游、健身、康复、健康管理服务等将成为健康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宏大计划还需配套细化方法

  “把健康放在战略地位去部署,是以往所少有的。”陆杰华说,过去即使有与健康相关的政策,也多是5年短期计划。《纲要》这次提出了一个长达15年的规划蓝图,说明国家已将“健康中国”摆在了战略发展的优先地位,意义重大。 

  曹健说,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就颁布并实施了全国性的健康战略计划,如《健康人民1990》、《健康人民2000》等,日本、新加坡等也均有类似政策出台。对比国外政策,本次《纲要》在目标和指标的实现方面还缺乏细化方法。庄一强也表示,提出“健康中国”概念是宏观战略;《纲要》确定了逐步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是中观战略;这些目标如何实现,还要微观战略的出台。 

  刘远立呼吁,政府应当在行动中起主导作用。“当下的中国国情仍旧是‘老大难,老大难,老大一抓就不难’。只有真抓实干,才能造福人民!”他建议,掀起一场全民健康运动,号召全民参与,让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成为“一把手工程”。 

  “健康是最大的财富,”毛群安表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共同努力和全社会广泛参与。 

  首先,每个人要从自身和家庭做起,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维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其次,我们呼吁优秀的医务工作者积极投身健康科普,并将进一步提高健康教育机构和健康教育人员的准入制度,让真正有资格的专家发言,让真正负责任的媒体传播科学、权威的健康信息;再次,从政府层面,形成部门合作机制,每个部门承担自己在健康领域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

(责编:权娟、许心怡)

相关专题

推荐阅读

用错感冒药,性命也难保? “广东江门一位18岁女孩因同吃两种感冒药,之后死亡。”最近,你的微信朋友圈被这则文章刷屏了吗? 【详细】

人民健康大讲堂|营养“识”堂|保健养生

指甲七种变化提示这些病!早发现早治疗 指甲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基本上,他们应该是无缝、平的、正常的。事实上,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指甲,但有个简单的方法发现问题,那就是指甲某处突然明显不正常了。 【详细】

人民健康大讲堂|营养“识”堂|保健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