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健康·生活>>科普要闻

肺癌治疗前 先找准驱动基因

2016年10月24日08:58 | 来源:广州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肺癌治疗前 先找准驱动基因

  肺腺癌驱动基因的发现,使高达66%的亚裔肺腺癌患者能找到合适的靶向治疗药物

  同样是肺癌,用的是一样的药物,为何有些人能控制住疾病的进展,延长生存期,有些人却没有效?答案原来藏在我们的基因里。日前,在一个关于肺癌精准治疗的学术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肺癌领域治疗专家们表示,不同癌症中特有基因突变被不断发现,“先检测,后治疗”的理念能帮助临床医生找到带有这些基因突变的患者,在提高靶向药物疗效、治疗安全性以及降低医疗成本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成为实现肿瘤精准医疗的关键。

  伴随诊断+靶向治疗=精准医疗

  人体的遗传基因千差万别,因此癌症的治疗方法及其效果也因人而异。“同样的疾病,同样的治疗方案”的传统治疗策略再也无法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个体化医疗已成为大势所趋。

  记者在论坛上了解到,近年来,作为个体化医疗的主要手段,靶向治疗主要通过基因或分子的选择,有针对性地杀死恶性肿瘤细胞,而几乎不影响正常细胞,具有“高效低毒”的特点。但靶向治疗药物也并非对所有肺癌患者都有效,怎么才能筛选出最佳用药人群,有的放矢地进行治疗?“伴随诊断”就是其中主要的手段之一。

  据了解,“伴随诊断”主要通过检测人体内蛋白、突变基因的表达水平,在不同类型的疾病人群中筛选出最佳用药人群,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体化医疗。

  上海胸科医院病理科主任张杰教授指出:“我们已进入了个体化医疗时代。精准的伴随诊断结果能为临床选择合适的靶向药物提供强有力的依据,从而帮助患者量身定制最佳治疗方案,使患者有可能获得最大的生存益处。”

  逾八成亚裔肺腺癌患者

  驱动基因被发现

  近年来,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走高,每年肺癌新增病例约73万。肺癌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研究显示,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占比高达80%,主要包括肺腺癌和肺鳞癌。但遗憾的是,目前约有70%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并对放化疗治疗不敏感,导致死亡率高,中位生存期仅为3个月,五年存活率仅为15%。

  近年来,临床已经发现了一系列肺癌的驱动基因,包括ALK、EGFR、BRAF、KRAS及HER2突变等。在亚裔肺腺癌患者中,87%的患者被发现已知驱动基因,其中81%的驱动基因已有明确的靶向抑制剂。也就是说,大部分肺腺癌患者可以接受目前已上市药物的个体化靶向治疗,这个比例高达66%。

  找准两大驱动基因

  肺癌靶向治疗效果好

  福建省立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崔同建教授指出,在众多不同驱动基因的肺腺癌当中,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型肺癌,是目前具有明确的分子靶点、靶点检测技术及上市靶向药物的肺癌类型。也就是说,患者如果通过基因检测,明确所患的肺癌正是这两种类型的,那么就适合使用目前已经上市的靶向治疗药物。

  其中,ALK融合基因主要出现在不吸烟或少吸烟的肺癌患者,占全部非小细胞肺癌的5%,中国每年新发病例数约35000例,该类患者通常可从ALK抑制剂靶向药物治疗中获益。研究表明,ALK阳性NSCLC患者接受此类靶向药物单药治疗2年生存率为55%,而化疗生存率仅12%。

  EGFR是非小细胞肺癌的“高频”驱动基因,亚裔人群EGFR 敏感性突变比例达30%至40%,远高于欧美国家。目前,EGFR抑制剂是延长EGFR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期的靶向治疗药物,其患者的耐受性和生活质量均高于传统的化疗。

  权威指南

  均要求先检测后治疗

  正因如此,自2011年以来,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欧洲临床肿瘤协会年会(ESMO)、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等权威机构相继制定了NSCLC诊疗指南,强调治疗前进行基因检测的重要性,明确驱动基因检测指导临床治疗方案。

  我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5年版)》也指出,对于晚期NSCLC、腺癌或者含腺癌成分的其他类型肺癌,应在诊断的同时常规进行EGFR和ALK等基因突变检测。

  对此,崔同建指出:“精准鉴别ALK与EGFR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对于靶向治疗策略的选择起着决定性作用。先检测、后治疗,利用伴随诊断指导靶向治疗,是当前肺癌诊治的最佳方案。”

  据了解,针对ALK蛋白表达的VENTANA ALK免疫组化(IHC)检测,以及针对EGFR基因突变的cobas检测目前已在不少大医院的临床上使用,可为肺癌的精准治疗提供可靠稳定、准确客观的检测结果。(记者黎蘅)

(责编:许心怡、权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