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国医改已进入深水区,碰到的均是难解之题,而公立医院改革更是难点中的难点,其成功与否事关医改成败。10月6日,2013第九届中国医院院长高层论坛在沈阳举办,160余位医院院长就公立医院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深入讨论,提出了许多精彩而深刻的见解,同时道出许多无奈和瓶颈。从11日起,人民网推出“六问公立医院改革”系列报道,以期助推医改顺利前行。
人民网北京10月17日电 (傅立波、马晓慧)北京市的李小姐有一位外地朋友,怀疑得了妇科肿瘤,想来北京大医院找专家会诊,她几乎动用了所有关系,却未能挂上专家号。在同事的指点下,李小姐在一家民营医院找到了自称已退休的某大医院妇科肿瘤专家。
国家不是鼓励医生多点执业吗?光喊口号不落实,其实专家私下里都在其他医院出诊,还不如公开信息,让我们看病方便些。李小姐的呼吁代表了多数公众的想法。我们不禁要问,医生多点执业为何不能落实?医生多点执业的遭遇哪些障碍?多点执业存在哪些问题?
10月6日,在沈阳召开的第九届中国医院院长高层论坛上,记者采访了与会专家和院长,就此问题展开了深入调查。
图为圆桌论坛缓解看病难出路何在
多点执业,医生忐忑院长恼火
像李小姐这样,只能通过“旁门左道”找到如意的专家,无法享受到医生多点执业的就医便利,这种情况还要持续多久?“故事”里的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这里行医和我之前的工作单位无关,因为有些时间我可以支配,来这里坐诊方便患者看病。”多点执业政策如果能落地生根,这位专家完全可以在“阳光下”走穴,无须遮遮掩掩,更多的患者会因此受益。
类似这位专家,为了照顾自己的患者群,或者是为获得一些劳动报酬,很多医生利用休息时间,以“会诊、顾问、讲学、指导”等名义、“瞒着”自己所在的医院,到其他医院“工作”,游走在“灰色地带”。
国家政策已经明确,为何不能光明正大地申请多点执业呢?医生说,院长不批。其实,我们心里也很忐忑,毕竟是干私活,尤其是到其他医院做大手术,一切顺利还好,如果有点麻烦,出了医疗事故,压力也很大。我们盼望多点执业的政策都切实落地,这样就能阳光行医,规避很多风险。
对于医生私下走穴,院长们大多很恼火。“如果你医院的医生,拿着医院的工资,利用医院的平台,却瞒着医院四处走穴行医。”一位不愿具名的院长反问记者:“你作为院长的话,会有何感受?尤其是个别医生,自己的工作干不好,却一心向外跑干私活,你会批准这样的医生多点执业吗?”
图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院长郭启勇
“对待多点执业,我认为宜疏不宜堵。”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院长郭启勇说,我们在集团成员医院之间,鼓励医生多点执业,一方面,满足了基层医院需要专家指导,提升医疗水平的意愿,同时使医生多点执业阳光化,获得合理的报酬。即使发生了医疗事故,医院出面解决,不让医生担惊受怕,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百姓得了实惠。
“许多专家主张医改的方向是让公立医院成为独立市场主体,可是针对多点执业问题上,很多人却往往忽视医院这一市场主体的利益,试问有多少公司允许员工兼职?允许员工将优质客户带走?”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合伙人王宏志对急于推行多点执业提出了质疑,“国外实行多点执业和自由执业是有前提的,医生和医院的关系已经不是雇佣关系,而是契约关系、合作关系。目前要实现医生的有序流动,至少要改变医生的事业编制身份、完善医生社保待遇、建立以医生为单位的医疗风险保障机制,没有这些制度的建立,无论多点执业还是自由执业都不会成为主流”。
有人认为“经过医院许可”是医生多点执业难的主要的障碍之一,王宏志认为,在现有体制下这一要求是不无合理性的。横向比较一下足球运动员转会我们不难发现,转会不仅要经过俱乐部同意,还需要交数额不等的转会费。
对于是否可以将多点执业作为改革抓手,通过多点执业或自由执业倒逼公立医院改革的问题,王宏志认为目前对改革抓手问题有不同认识,有医药分开、产权改革和多点执业等不同选项,回答这一问题和回答现有鸡还是现有蛋一样困难,但是总感觉通过医生流动倒逼公立医院改革,有架空公立医院的感觉,或许有一定风险。对于是否可通过多点执业提高医务人员待遇的问题,王宏志认为公立医院改革理应改革薪酬制度、体现医务人员的价值,多点执业或许能使少数尖子医生的高收入合法化,但对多数医生而言,需要打多份工才能获得体面待遇,这对医务人员不是尊敬,这没有提高医疗服务的价值。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