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科大学:以人工智能赋能药物研发
近日,在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天然药物化学沉浸式课堂上,一个生动而充满科技感的场景正在上演。随着虚拟实验室系统指令响起,学生头戴VR眼镜,迅速进入全息式的分子级世界:在大家眼前,青蒿素分子的三维结构正通过Nanome系统徐徐展开……教学团队通过AI智能拆解复杂知识点为可视化模块,通过VR沉浸式交互,使抽象的构效关系转化为可操作、可验证的立体实验。这一模式也于近日成功入选2024年度江苏省教育数字化十大创新案例。
走出课堂,人工智能正在中国药科大学的实验室里掀起更为深刻的变革——AI赋能药物研发。在该校江宁校区兴药楼的实验室里,一台智能化的“微生物克隆自动挑选设备”正在高效运转。不久前,该校王宗强教授团队利用这台设备,在多烯大环内酯类抗真菌候选药物研究中取得重要发现。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
该团队不仅构建了包含178万条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的数据库,更创新性地运用生物信息学驱动的基因挖掘技术,成功实现了对关键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快速锁定。这项技术的突破恰好切中了药物研发的核心痛点。
“传统方法依靠科研人员通过文献研究和实验验证来总结规律,不仅效率有限,还受到人工试错成本和周期长的限制。”王宗强坦言,“人工智能的介入带来了范式革新。它不仅能高效处理药物研发的大数据,还能凭借强大的机器学习能力,在算力支持下近乎无限地迭代规律发现。”
在中国药科大学这片科研沃土上,人工智能与传统药学正加速深度融合,创新的种子正破土而出。记者了解到,基于对学科发展的前瞻性把握,中国药科大学于2024年12月成立智能药学交叉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研究院聚焦人工智能与药学深度融合,致力于构建覆盖药物研发全链条的一站式AI驱动药物研发体系。
谈及具体建设规划,研究院院长孙宇向记者介绍:“研究院依托学校‘有组织科研’体系,聚焦数据、算力、算法、知识四大要素。同时,与国内外头部企业共建开放创新平台,从产业需求出发共同推动智能药学领域的前沿交叉研究及成果落地。通过创新药物管线+AI模型研发‘双轮驱动’的模式,在实际项目中培养既有科研能力又具备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跨领域交叉复合型人才。”
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学校的全力支持,中国药科大学校长郝海平阐述了学校智能药学科研体系总体思路:“学校将加速构建智能药学科研体系,组建药物专家+AI专家交叉融合团队,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技术打造专业数据库信息平台,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样本库与算法库,以人工智能赋能药物靶点发现、药物设计与优化、临床试验、数据监管及生产制造等药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这一AI驱动的研发范式创新,将大幅提升创新药研发效率。”
今年3月,中国药科大学牵头举办智能药学产教融合创新发展大会暨生物医药集群产才对接专场活动,“智能药学产教融合发展共同体”正式成立,与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南京)共建成果转化基地。在活动现场,该校党委书记戴建君表示:“活动聚焦人工智能技术与生物医药的深度融合,探索智能药学人才培养新模式……我们的目标是为医药创新打造‘中国方案’。”
(本报记者 苏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