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地区慢病管理 存在“级联递减”问题
科技日报讯 (记者朱虹 通讯员衣晓峰)5月22日,记者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悉,该院群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邵瑞太团队与南昌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员尹学珺团队日前在国际期刊《柳叶刀·区域健康》上发表专题文章,揭示了我国农村地区,高血压、糖尿病等两种慢病的管理明显存在“级联递减”问题,也就是说,患者在筛查、诊治、控制过程中逐步流失,致使两病管理各链环严重脱节。
2023年到2024年,研究团队深入山东临朐、河南巩义和舞钢等3个农村地区,累计对7488位35岁到74岁的村民开展了走访调查,结果发现这些地区的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群体数量庞大。而当地对这些人群的疾病管理均存在严重的“级联递减”问题,患者逐步流失。
尹学珺认为,要让农村患者顺利走上慢病管理之路,一是要铺好“认知的台阶”。很多农村患者对高血压、糖尿病缺乏正确认识,觉得“没症状就没病”,或者“吃一阵药就够了”。要扭转这样的错误认识,需对其进行有针对性、持之以恒的健康教育。二是要筑牢“基层的支点”。基层医院只有强化技能培训,锤炼业务能力,配齐检测设备,保证随访时间,才能筑牢服务“根基”。三是要加装“数字的扶手”。通过电子健康档案、远程监测设备、移动医疗技术、微信群提醒复查等方式,让患有慢病的农民即便不进医院,也能得到连续、规范的照护。
邵瑞太指出,以上研究结果不仅为中国农村地区慢病管理级联的优化搭建了策略框架,也为其他中低收入国家在类似卫生体系下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经验参考,拓展了全球慢病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边界。
下一步,研究团队还将结合调研中发现的慢病管理相关关键节点和薄弱环节,对于如何深入持久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基层服务能力、推广使用电子健康工具等,进一步开展试点和干预,系统评估这些措施在实际运行中的效果,为广大农村地区改善慢病管理,探讨切实可行的路径、策略与有效的干预措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