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理性看待年轻人的中医热

刘昶荣

2024年03月10日08:49 来源:中国青年报

  在某个以年轻用户为主的短视频平台上,一段八段锦的视频有着3000多万的点击量,弹幕有3.3万条。视频中的中年男性,身穿中式唐装,动作舒缓地做了套八段锦,背景是一幅中国山水画。视频由一个机位拍摄,全程一个场景,和这个平台上其他快节奏、元素丰富的内容形成了鲜明对比。

  无独有偶,推拿科挤满年轻人现象也多次登上热搜。有年轻人表示,“哪怕中午午休,都要去按一波”“没想到年纪轻轻的我,爱上了推拿。”除了推拿,艾灸、针灸、穴位贴敷等中医理疗方式也受到年轻人的热捧。

  为此,不少中医科室推出夜间门诊,满足了年轻人只有下班后才有时间看病的需求。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张其成注意到了年轻人的中医热。他认为,中医药学是一门高度生活化的健康医学,中医生活化的目的就是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全民的身心健康。

  对于年轻人的中医热,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保持着一种审慎态度。他说:“大家关注中医是对的,但是,更为根本的是如何客观评价中医。”

  刘清泉说,吹嘘中医无所不能的声音,往往把中医说得虚无缥缈。其实,中医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这是门看病救人的科学。

  针对有人把中医等同于文化的说法,刘清泉澄清说,中医是中华文化的科技支撑,但不等同于文化,文化不能看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刘清泉表示,总书记的表述很清楚,中医药学是一把钥匙,“钥匙看得见摸得着”。在传播中医过程中,需要如实客观地表述中医能看什么病,而不应该夸大宣传。

  那该如何理解中医经常说的“寒气”“湿毒”等这些抽象的词汇?刘清泉解释说,所谓“寒气”是一个用来形容手脚冰凉、大便溏泄、不敢吃生冷食物等症状的词语,这个词也可以是“风”“雨”等,但不管是什么词,最终都要落脚在具体症状上。

  “经过三年的疫情防控,我们已形成了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的中国方案。中药在整个新冠疫情的防控和救治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国家中医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刘清泉表示,防治新冠疫情再次展示出中医的能力,让老百姓对中医有了更充分的认知。

  张其成也建议探讨“中医生活化”的可行路径,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编制中医健康生活方式指南。

  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助力全民健康素养提升方面的作用,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部主任张洪春今年带来了强化中医药文化知识在中小学生中普及的提案,他希望通过“小手”拉“大手”,借助孩子的力量,来提升成人的中医健康素养。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医院急诊科主任姚卫海今年也带来了一份中医药进校园的提案。他说:“中医药进校园这件事,我们中医从业者热情很高,如果不讲究方法,强行进校园,就会给学生和学校增加负担。”

  为此,姚卫海建议,强化部门合作,依托卫生健康部门,从中医药专家团队中遴选教师,与教育主管部门共同制定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基础上,实现中医药知识与现有课程的有机融入,形成传播中医药知识、培养中医理念的长效工作机制。

  张洪春则建议,按照教育阶段划分,根据学生接受能力不同,编写符合不同年龄身心健康需求的中医药文化教材,使其既包含中医药文化的核心元素,又集权威性、科学性、通俗性、趣味性、可读性于一体。

  多位受访委员表示,正确的中医知识从娃娃抓起,有助于厚植中医药土壤,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中医药传播风气。

(责编:郝帅、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