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核酸检测“全员”变“区域”是一次自我施压

 本报特约评论员

2022年03月24日08:39 来源:北京青年报

  近期新的防疫措施密集出台,体现了坚持疫情防控原则目标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两者的平衡与统一。无论是核酸检测“全员”变“区域”,还是增加抗原检测作为核酸检测的补充,变化的是快速监测方式,不变的是尽早发现和迅速阻断疫情的目标。轻型病例实行集中隔离,调整解除隔离管理、出院标准等,调整的是诊疗资源分配方式,集中力量更好应对疫情的目的没有改变。

  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出台《区域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组织实施指南(第三版)》。第三版《指南》更加强调在科学研判疫情形势基础上,精准划定检测范围,将第二版《指南》中的“全员”修改为“区域”,区域大小由疫情防控需要决定,指导各地对划定的区域完成核酸检测。《指南》要求,是否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全员核酸检测,应取决于全面认真的科学研判,服务于疫情防控的实际需要。

  核酸检测是发现、确诊新冠病例的关键手段。尽管最近新增了抗原检测手段,但核酸检测依然是新冠病毒感染确诊的重要依据之一。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全员核酸检测是一种常见现象,其优点是全面排查、不留死角,同时全员核酸检测也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并对居民生活、企业生产等造成影响。

  此次推出的第三版《指南》,将检测范围从“全员”修改为“区域”,不仅更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而且由于核酸检测精准化,将对城市疫情防控和市民生活带来多重积极影响。与此同时,核酸检测“全员”变“区域”,似乎容易给人留下“松劲”的印象。有人难免会认为,《指南》修改之后,核酸检测范围将随之明显缩小,居民不必动辄排长队和多次做核酸检测,可以稍微松一口气了,广大防疫人员因此也更轻松了。

  核酸检测可根据需要从“全员”变“区域”,但疫情防控并未“松劲”,普通居民或许可以因此松一口气,但防疫人员未必如此。大面积甚至在全市范围内实施核酸检测,是一种既容易决策、又相对保险的行动,“全员”变“区域”,意味着漏检的风险增大,管控的压力升高。若想补齐这块短板,检测区域划分就必须更加科学精准,此后检测区域的调整,也必须建立在科学研判和快速反应的基础之上。这对于流调和检测资源调配等工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全员核酸检测在动态清零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是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毋庸讳言,“全员”也容易被误解为在全市范围内搞大水漫灌式的检测,并且,确有个别地方将全员核酸检测理解为大范围、一刀切地实施核酸检测。过于倚重检测的广度,忽视了检测的精度,不仅给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也难免要浪费不少防疫资源。这次修改《指南》,是对此类问题的一次纠正,力求将防疫对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并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求取最大限度的平衡。

  由此看来,核酸检测方式的修改,实际上是疫情防控工作的一次自我施压。用核酸检测的精度来代替广度,防疫人员必须付出更艰辛的劳动,必须用加倍努力,来换取居民的便捷和防疫资源的高效利用。

  同时也要明确,核酸检测范围从“全员”修改为“区域”,并不意味着全员核酸检测已完全失去意义。这需要对“区域范围”进行准确理解——据有关负责人介绍,第三版《指南》中提及的区域范围,包括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也可能包括整个行政区域的全域。目前,许多城市的核酸检测已实现精准化,只对中高风险区的居民实施全员核酸检测,而中高风险区在城市中可能是一个街道或一个社区,非中高风险区居民是否核酸检测,取决于是否接触确诊病例、个人是否出行等。

  近期新的防疫措施密集出台,体现了坚持疫情防控原则目标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两者的平衡与统一。无论是核酸检测“全员”变“区域”,还是增加抗原检测作为核酸检测的补充,变化的是快速监测方式,不变的是尽早发现和迅速阻断疫情的目标。轻型病例实行集中隔离,调整解除隔离管理、出院标准等,调整的是诊疗资源分配方式,集中力量更好应对疫情的目的没有改变。

  如此理解防疫措施新变化,利于顺应疫情发展形势,保持信心与定力,稳步迈向防疫胜利。

(责编:孙红丽、杨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