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医患之间应当多一些理解和体谅(养生杂谈)

话  枚

2021年10月15日08:0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国庆期间,一则新闻冲上热搜——山东威海一名女医生凌晨4点多下班回家开始化妆准备结婚,被周围人调侃“抽空结个婚”。在为她送上祝福的同时,网友们纷纷表示心疼我们的医护人员。

  近年来,类似的新闻并不鲜见:四川达州一位医生在连续两周每天多台手术后,站着睡着摔倒并磕断了两颗门牙;陕西西安一名医生半夜做完手术后又饿又渴又累,“豪饮”一瓶葡萄糖水补充体力;海南一位妇产科医生在术中下肢突然失去知觉,用尽全身力气坚持完成手术,胎儿顺利降生后,她却浑身瘫软被抬下手术台……

  这些新闻让更多人读懂了医护人员的辛苦,也从侧面反映出医护行业的职业特点。根据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医师每周平均工作时间在50小时左右。工作时间长,忙起来甚至顾不上吃饭、喝水,是不少医护人员的真实写照。因此我们在日常就医时应该多一点体谅和理解,医生也是普通人,累了需要休息,饿了需要吃饭。在医疗资源相对紧张的现实下,医生或许无法时刻保持最好的状态对待每位患者,但无论有多大的理由和情绪,都不能使用暴力伤害医生,这应当成为文明社会里每一位公民的共识和底线。

  近年来,中国医患关系总体趋好,但暴力伤害医务人员、扰乱医院安全秩序依然时有发生。日前,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医院安全秩序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逐步构建系统、科学、高效、智慧的高水平医院安全防范体系。这将进一步维护正常医疗秩序,保护医务人员人身安全,为医患双方营造良好的诊疗环境。

  保护我们的白衣天使,构建安全防范体系固然必要,但也应进一步思考,本是命运共同体的医患双方,关系何以如此紧张?

  一段时间以来,医疗技术的发展进步和形形色色的医疗广告,将不少人引入了医疗万能与康复完美的误区,不恰当地拉高了公众对医学的功能、治愈率、康复程度等方面的期许。实际上,虽然现代医学发展一日千里,但对于人类疾病来说,医学仍是有限的技术,无法包治百病。如果患者认定医生就应该治愈自身的疾病,一旦医生没有达到患者的治疗目的或预期,患者就会大失所望,甚至怀疑医护人员无能和失职,很多医患矛盾由此产生。可见,患者需要尊重医学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客观对待医疗潜在的风险,医患关系才有良好发展的前提。

  话说回来,医生也要多换位思考,理解和体谅患者面对疾病的无助和恐慌。有位医学教授曾说:“病中的治疗窗口是狭小的、转瞬即逝的,药物的效应是有限的、随时间而递减的,而情感抚慰的天地是宽广永恒的。”传统的医学教育多注重医学专业技术的培养和知识的传授,在医学人文关怀精神上相对欠缺,常常忽视医患沟通技巧的培养。事实上,好医生虽然不能彻底消灭疾病和战胜死亡,但能让病人在面对疾病与死亡威胁时依然感受到关爱和温暖。以心交心,何愁医患关系不和谐?

  无法忘记,当新冠病毒突袭之时,医务工作者白衣为甲,逆行出征,用血肉之躯筑起了阻击病毒的钢铁长城。作为亲历并见证这段历史的中国人,我们都能切身感受到医务人员的大爱与担当。尊重并保护医护人员,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多一点相互理解和体谅,才能让和谐的医患关系形成良性循环。

(责编:张文婷、杨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