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南阳:医圣故里草药香

朱佩娴  时岩

2021年06月01日09:00 来源:人民周刊

五月的南阳繁花似锦,生机勃勃。古老的温凉河畔,一对雕画朱雀的子母阙,忠诚拱卫着一座巍峨山门,山门上书三个遒劲大字——医圣祠。这里,就是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长眠地。

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南阳考察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医圣祠。

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5月12日,在河南南阳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医圣祠,了解张仲景生平和对中医药发展的贡献,了解中医药在防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的作用以及中医药传承创新情况。他强调,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要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

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千百年来,南阳始终秉承“信中医、学中医、爱中医、用中医”传统,涵养中医药文化在医圣故里根深叶茂、薪火相传。党的十八大以来,南阳市抢抓中医药事业发展机遇,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两方面不断发力,连续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全国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重点区域城市、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市等,中医药事业发展长期位于全国前列。

“我们要深刻领会、坚决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大要求,在高质量建设中医药名都上实现更大突破。在持续推动中医药事业上再提速,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按照中西医结合的要求,着力构建更为完备的中西医服务体系,更好地为群众生命健康保驾护航。总之,南阳要在弘扬中医药文化、在传承创新发展上扛大旗、走前列。”南阳市委书记张文深表示。

守正传承,中医药文化在南阳千年赓续

推开医圣祠大门,古碑列道,殿阁俨然,葱葱郁郁间,透露出历史的古朴凝重。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不仅为中医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医学专著,被后世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1800年多来始终熠熠生辉。

“至今,我还在用经方为患者治病!”扎根南阳的国医大师唐祖宣,一生都重视经方的临床应用。他推崇仲景典籍,广用经方于各科,特别是在心脑血管病治疗上,他善用益气化瘀、温阳益气、清热解毒等法,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静脉血栓形成、糖尿病性坏疽、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常达90%以上,为不少患者免除了截肢之痛。

守正不仅在医术,还在于高尚医德。2014年被评为国医大师后,唐祖宣非常繁忙,但仍坚持挤时间为群众看病。名医专家挂号费往往很贵,但作为国医大师,唐祖宣多年来从不收挂号费。一次,南方有家医院请他坐诊,计划收2000元挂号费,他坚决要求取消,“否则坚决不去”。“来找我的都是病人。给他们看病,这是医生本分。”唐祖宣说,“想发财,别学医,医生不能恃己所长,经略财物,学医必须先学德。”

传承中医药文化,离不开薪火相传。唐祖宣一生收徒800多名,严格遵照孔子有教无类原则,他从不设教条门槛。除130多名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医院院长等高端人才,还有500多名有一技之长的民间中医,甚至美国、瑞典、加拿大等国中医也专程前来拜师。收徒的同时,唐祖宣还在全国16个省份建立了60个“唐祖宣传承工作室”,持续传播临床经验,弘扬中医文化。

群众信中医、看中医,就必须建立完备的中医体系。为使中医药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健康服务,南阳市近年来不断打造“县县有中医院、乡乡有中医科、村村有中医(中西医)郎中”的中医药医疗保健格局,率先在全国建成覆盖市县乡村的中医药服务体系。目前,南阳市共设立73家中医医院、657家中医诊所,中医院实际开放床位9795张,发展中医执业(助理)医师9658人。每千人口中医执业(助理)数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除此之外,南阳还有196个乡镇卫生院中医堂、30个综合医院仲景苑、13个中医院治未病中心,100%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5%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南阳市中医药发展局副局长张玉清介绍,南阳名医层出不穷,产生国医大师1名,全国名老中医和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6名,全国中青年中医药骨干人才5名。南阳市还建设有中医药本、专科院校各一所,年招生近万人,目前正推进张仲景国医大学复建工作。

中医药事业发展,离不开基层中医人的理想坚守。南阳市卧龙区妇幼保健院中医科主任赵爱丽,就是一名热爱中医事业、甘为中医坚守的基层中医。

“2009年硕士毕业后,我来到卧龙区妇幼保健院担任中医大夫,亲身经历了中医由弱到强的成长历程。”赵爱丽说,由于所在医院是基层专科医院,中医科只有两名医生和一间办公室、一间治疗室,科里门可罗雀,甚至整天无人问诊。艰难时,每月工资收入仅1000多元。“听说在其他医院工作的同学,月工资高达六千七元。我不是没有动摇过,但作为中医,必须有所坚守,咱才对得起医圣精神。”

2018年,时任卧龙区妇幼保健院院长张继中坚决提出,医院发展必须“中西医并重,无中不兴”。他要求中医参与全院诊疗全过程,鼓励医师积极采用中医手段服务病人。很快,中医科从医院最小科室,变为兼具管理职能的重要科室,中医师达到创纪录的12名。很多原本对中医不了解、很抗拒的西医医生,在临床中也逐渐爱上中医疗法。

“前几天一名同事找我治失眠,她原来从不信中医。我采用针灸和熏蒸的方法治疗后,当晚她就睡了个好觉,抗焦虑药很快全部停用。最近,她常来找我探讨中医技术。”赵爱丽说,随着中医科室力量的增加,学习培训机会和参与治疗机会变多,“中医能治好病”“中医简便廉验”等说法越来越深入人心。“现在每天科室就诊量至少二三十人。未来肯定会有更多的人信中医、用中医,中医药将会帮助到越来越多的患者。”

越来越多力量参与到中医药事业的守正传承中。去年,为支持南阳在中医药文化传承和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方面加快崛起,河南省“十四五”规划把南阳中医药高等教育项目明确列入省财政专项。南阳市也积极以仲景文化为引领,通过办好张仲景医药文化节和仲景论坛的“一节一坛”等活动,不断擦亮全国中医药会展品牌,建设起全国中医药经方人才、产业合作、学术交流的服务平台。

“近年来,我们还与北京市、河南省中医管理局联合创办仲景书院,共培训学员202名,创新了高端经方人才培养模式;南阳还通过举办国际中医微创针法南阳高峰论坛、全国仲景学术研究新进展高峰论坛等多场次高端学术会议和培训,不断推进仲景经方在全球的运用发展。”张玉清介绍。

南阳药益宝艾草制品有限公司内,工人正在加工艾草产品。

霍亚平 摄

创新发展,南阳中医药事业“芝麻开花”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时指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作为当时抗击疫情的参与者,南阳医专二附院党委书记忽中乾感慨颇深。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由于没有特效药物,南阳市迅速成立中医防治专家组,创新制定了符合南阳实际的中医药预防、治疗方案。作为疫情防控中医专家之一,忽中乾被分到与湖北密切接壤的桐柏县参与救治。“我所在的桐柏县中心医院共收治了19例新冠肺炎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全部治愈、效果显著。”忽中乾介绍,参与中医专家从《伤寒论》《瘟疫论》《温热论》等防疫专著中寻找经验,通过活用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理论,不断创新新冠肺炎的防治手段。

“34岁的患者屈某有流行病学史,胸部CT显示肺部有磨玻璃影,14天隔离期间核酸检测为阴性,到底敢不敢让他结束隔离?经过慎重考虑,我采用‘清肺排毒汤加减’为他治疗,患者服药15天后磨玻璃影消失。像这样的守正创新治疗方式,在南阳中医抗击疫情时期比比皆是。”忽中乾说,抗疫期间南阳共拿出5个疫病防治方案,自己参与了前两版,都是与相关专家根据经方化合而来。“全市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没有一例转为危重症。”南阳中医药疫病预防方案,也成为河南省第一个地市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官方预防措施。

看到中医药在南阳疫情防控中的作用,其他地市诊疗规范也迅速制定出艾预防措施和茶饮方、煎服方等中医药方案,成为中医抗击疫情的关键举措。南阳市更通过新闻媒体对社会进行发布,指导居民做好预防,通知艾制品生产企业迅速恢复生产,运用现代中药制剂方式进行群体性防疫。国医大师张伯礼认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以中医药为特色、中西医结合救治患者的系统方案,成为中医药传承创新的一次生动实践,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也为全球抗疫作出了重大贡献。

盘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作用担当,南阳中医药领域创造出多个“第一”:在全省地级市第一个成立了中医防治领导小组,中医专家数达31人;在全省第一个向社会发布官方预防方案,首个提出艾预防措施;在全省最早公布中医药诊疗方案,全程参与病人救治,组织14个中医专家小组支援全市定点医院,中医药在治疗中使用率达到100%,最大限度减少重症率、降低死亡率;在全省最早组织发放中药预防制剂,市政府投入800万元,组织3家中药企业生产发放中药预防制剂10万余箱,发放覆盖重点人群40余万人,投入最大、发放数量最多;在全省第一个参与中医药国际抗疫,唐祖宣担任同仁堂境外新冠肺炎防治中医专家组组长,累计向50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中医预防方案……

在抗击疫情中大放光彩,不是中医药事业“时来运转”,而是源自一代又一代中医药人的“坚持创新”。

南阳市中医院针灸推拿科主任董军不过40岁出头,已是业内知名中医针灸专家。“想让中医药事业长青,中医药人就必须不断创新。”董军说,如部分中老年人有腰膝酸软、夜尿频多的症状,大部分医生采取内科手段治疗,自己却创新采行穴位艾灸补益脾肾阳气的方法,选定位于下腹部的关元穴、气海穴和神阙穴进行熏灸,取得了补肾固摄的良好效果。他还对失眠症进行“脾胃失和”的针灸创新治疗,对腰疼进行针扎腹部的创新穴位治疗,都取得了良好疗效。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中医药事业发展不仅要注重“良医”的创新作用,还要注重“良相”的创新支持。近年来,南阳在鼓励中医药人不断创新的同时,还积极对中医药事业发展进行体制机制创新。

2019年1月29日,南阳市成立市级中医药发展局,将其列为与卫生健康委并列的市政府36个工作部门之一,从体制机制上实现了“中西医并重”。市政府还成立了市长担任主任、主管市长为副主任的“南阳市中医药发展工作委员会”,形成了强大工作合力。不久,南阳又在所辖13个县市区分别成立中医药发展局,不断夯实中医药事业发展基础。

在具体工作中,南阳市委、市政府亲自参与高位谋划中医药工作,把“中医药强市”列为全市发展战略,对南阳中医药中长期发展路径进行系统规划部署。中医药事业发展被列入市委、市政府绩效考评事项,由市人大、市政协定期视察调研,协同推进。同时,南阳市还出台多项扶持发展政策,在财政投入、医保政策等7个方面出台了22条扶持措施。

今年1月份,南阳市印发《南阳市现代中药产业发展暂行奖励办法》,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要求各级财政将中医药投入列入年度预算逐年增加,以保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经费。南阳市还设立南阳张仲景基金会,累计募集基金近2亿元用于中医药事业发展,同时设立总规模10亿元的中医药产业基金,用于中医药产业发展。

“通过理顺体制机制,营造浓厚发展氛围,守住了南阳市中医药发展的‘根与魂’,也为南阳中医药事业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南阳市中医药发展局局长刘玉斌表示。

国医仲景艾草产业园

壮大产业,厚植中医药事业发展根基

参观考察医圣祠和月季园后,习近平总书记又来到南阳药益宝艾草制品有限公司,察看生产车间和产品展示,同企业经营者和员工亲切交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艾草是宝贵的中药材,发展艾草制品既能就地取材,又能就近解决就业。我们一方面要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也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把就业岗位和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南阳艾产业市场份额占全国70%以上,享有“世界艾乡”的美名。南阳宛艾产业协会会长韦跃之介绍,截至2020年底,南阳市年产艾草数十万吨,年产值超百亿元,带动30多万农民从种植、采收、加工、销售中受益。到2023年,南阳市艾草种植面积将达到35万亩,产量增加50%。产值5000万元以上企业将达到100家,综合产值约300亿元以上。南阳从200多种野艾中选育出5个适合本地品种进行推广种植,同时积极鼓励研发智能全自动卷条机等先进设备,不断提高制绒工艺质量和效率,相关企业还研发出自动分拣艾粒包装机、机器人艾叶喂料机等产品,进一步提升了艾产品的加工能力。

南阳仙草药业有限公司是本土最大的艾草生产企业之一,近年来通过科技和产业模式创新,逐渐发展成为一家集艾制品全渠道、产品设计开发、供应链整合和艾灸加盟培训的体系型公司。“很多人想不到,我们企业才刚十年出头。”负责人宋鑫介绍,从小作坊到员工超千人公司,年销售灸材3.5亿元,“公司发展的秘诀,就是注重科研和就业带动。”

“不少消费者反映艾灸有烟,携带使用不方便,我们就自主研发了微烟小悬灸、微烟悬磁灸等产品,简洁实用,过程无烟,实现了传统艾灸知识与现代生产技术的结合,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热捧。”宋鑫介绍,公司每年投入300多万元用于产品研发,目前拥有70余项自主专利,多款艾灸制品在电商平台登顶销量榜首。

走进仙草药业有限公司厂房,幽香艾草原料包堆积如山,一排排艾绒加工设备隆隆作响,旁边展厅则摆满艾条、枕头、护腰等琳琅满目的产品。宋鑫介绍,除本厂600余名工人外,公司还在唐河县流转土地26000余亩建设艾草基地,带动2000多名农村留守人员再就业,人均年收入3万元左右;公司在全市建立野生艾草基地,带动近10000名周边群众就业。公司拥有200余家艾灸馆,除自用外,已为全国输送艾灸保健技师近2000人。“解决群众就业的同时,也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夯实了根基。”宋鑫说。

不仅有“艾”,南阳更是全国中药材重要的主产区,拥有以“八大宛药”为代表的天然药物2436种,其中道地名优药材30余种,占全国的20%以上。截至目前,南阳市共种植中药材品种79个,种植面积185万亩,有22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和28个“中药材产业扶贫示范基地”、2个定制药园,中药材种植年产值60亿元,是全国著名的艾草之乡、辛夷之乡、山茱萸之乡。

“目前,我市‘八大宛药’品牌全部规模化种植,还开展了5个道地中药材品质评价研究。在含金量颇高的河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十强县评选中,我市就有西峡和南召两个县上榜。”南阳市中医药发展局产业科负责人任冲科介绍。

此外,南阳市拥有以宛西制药、河南福森为代表的规模以上中药企业39家,其中获得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的中药企业13家,河南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区)9个,形成了一批朝圣拜祖游、中药观光游、中医药体验游等中医药健康旅游路线,拓展了中医药产业发展新业态。截至2020年底,中医药产业年产值突破300亿元,成为南阳重要的支柱产业,福森药业2018年成功在香港上市,新三板挂牌中医药企业达到4家,全市中药产品年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

中医药产业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中医药企业投身新产品的研发培育。截至目前,南阳市中药企业共建有国家级科研机构2家,省级科研机构26家,市级科研机构38家,市域内高校自建省级科研平台1家,市级科研平台6家。“中医药产业根源在河南,潜力在南阳”的说法,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医、保、教、产、研、文”六位一体中医药事业产业体系,正成为南阳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断做大做强中医药产业,就能厚植中医药事业发展基础。被寄予厚望的南阳市“九大专项”之首——张仲景健康城项目,更承载着南阳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希望。

“即将建成的张仲景健康城,将是一座以中心城区为统领,张仲景健康文化园、张仲景健康产业园、张仲景健康养生园‘三园’为支撑,辐射南阳各县城、乡镇、基地的综合性工程,其涵盖的一批优选项目,必将让南阳成为不折不扣的中医圣地、养生之城、全国中医药名都。”南阳市市长霍好胜信心满满。

(《人民周刊》2021年第10期)

(责编:崔元苑、杨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