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巨婴”呼叫120暴露急救认知差异

罗志华

2021年05月27日08:30 来源:北京青年报

  如果你走路时脚后跟被人撞了下,会作何反应?大部分人都会拉好鞋继续赶路。但前几天,上海一名女子在地铁1号线上海火车站换乘通道里,被后方一辆婴儿车轧了下脚后跟,她立即拨打了110和120,等警察和救护车医护人员到场后,却在现场等了她半个多小时,原因是她要等她爸爸来陪她。

  救护车和急救人员是紧缺资源,该女子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不仅让救护车空跑一趟,而且还长时间不让离开,其自私的程度和应变能力之差,让人感到惊讶。在她无理占用救护车的这段时间里,很有可能有重症病人在焦急地盼望着救护车。正因如此,这位女子受到公众的责备,理所应当。

  这起事件涉及一个社会热点议题,即病情达到何种程度,才应该呼叫120?该女子的特殊之处在于,她是一个长不大的“巨婴”,这只是降低了本人呼叫120的标准,增加了她呼叫的随意性,但并没有改变争议的内容。不管别人怎么理解,也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她本人是认为自己需要获得急救的,否则,她就不至于坚持到医院做一番检查了。“巨婴”以极端的方式,抛出了一个普遍性的议题。

  社会是多元的,每个人的知识结构、社会经历、判断能力都千差万别。对于病情轻重,很多人都有“看走眼”的时候,他们要么心情紧张,要么因为医学知识欠缺,或因娇生惯养、独立能力差等原因,把小事当成大问题。一位焦灼的母亲和一位“巨婴”女儿,可能犯同样的判断错误。

  随意拨打120急救电话,将导致救护车“空跑”,使急救资源更显紧缺。为了减少随意拨打120的现象,在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和对病情的判断力之外,还应该在急救体系建设方面寻找对策,用制度来提升急救资源的使用效率。

  一些地方在这方面进行过不少有益探索,比如将转运分为急救与非急救转运、对急救进行分级分类救护等。按照类似分类方法,这位女子应归于非急救类救护范围,急救中心可给予靠后保障,如果救护车等待的时间较长,还可以按照规定收取费用。如此不仅可将急救资源用到刀刃上,还能抑制一些人随意呼叫急救电话的冲动,有力减少“巨婴”空耗急救资源的现象。

(责编:孙红丽、杨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