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生命
从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做起(健康故事汇)
本报记者 熊 建
尚书当实习医生的时候,遇到的第一个病人令他至今难忘。
患者是一位老奶奶,尚书为她诊治了整整两年。
尚书对媒体说,两年间,他早已把老奶奶当成了自己的亲人。由于老奶奶不识字,每次都是看尚书的表情来判断诊断结果。
在最后一次为老奶奶诊治时,因为她的病情加重,尚书本想努力控制情绪掩盖。但是等他一走出病房,老奶奶的儿子就追上来说:“我妈妈知道结果了。”
“在为老奶奶最后一次做心肺复苏抢救时,她已经停止了呼吸。但我还是不愿意放弃,后来她的7个儿女跪在病床前,拉着我的手说,尚医生,不用再救了……”
尚书说,他永远忘不了那个场景。
实习结束后,尚书当了肿瘤医生,“我知道,我接下来要面对的可能并不仅仅是肿瘤,还有人们对死亡的恐惧。”
不怕死,怕遭罪
“在中国人骨子里,对‘死’字特别敏感。”尚书说,“但是当有人得了癌症的时候,我再去问害怕死亡吗,他们给我的答案几乎是完全一致的——不怕死,怕遭罪。”
怎么能不遭罪呢?
有一位肿瘤晚期患者已经病危了,家属为了不让患者遭罪,就拒绝了进一步抢救,这也是人之常情。
管床的是一位35岁的年轻医生,具有一些医学的人文素养和情怀,就同意了。但是,当患者去世之后,家属就把这名医生告上了法庭,理由就是因为他没有抢救才导致了患者的死亡,而且还对这位医生破口大骂,诅咒他不得好死。
结果,这名年轻的医生在当年距春节还有一个月的时候,发现自己肺部长了一颗肿瘤。
“我很不解,为什么一个为患者着想、需要面对冰冷手术台的医生,却要承担如此不好的事情?”尚书说。
这位长了肿瘤的医生,就是尚书。
发现它,干掉它
“刚刚检查出来的时候我也恐惧,我也忐忑,我也在想,要是良性的该有多好。”尚书说,“但我回过头来也想,我一直在治病救人,问心无愧,走了就走了吧。若不走,留我在这个世界上,多救几个人更好。”
手术结果出来了,肿瘤是良性的。
35岁动的那次肺部手术,让尚书受到触动。他从肿瘤科离开了,不是不想干了,也不是干得没劲了,而是想重新思考一下自己的前半生是不是出了问题。
“我想真真切切地做点什么事儿,能够真正帮助到患者,能够彻底消灭癌症。所以我选择了现在的这份工作——内镜中心。因为有一些肿瘤,像肠癌,它的发生、发展到癌变,需要5年、10年甚至20年的时间。”尚书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我有无数个机会发现这个病,干掉它。”
然而到了内镜中心之后,尚书发现新的问题又来了。“那就是做肠镜检查。做肠镜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那就是痛不欲生的代名词。”他说。
有一项肠癌筛查的调查,医生建议1499名患者需要做肠镜筛查,但是最后有60.2%的病人选择了拒绝,并在填写拒绝理由的时候不约而同写上了两个字:怕疼。
去沈阳,找尚书
对于怕疼的问题,其实打麻药做无痛肠镜就可以解决。“可是,全麻和无痛本身对于患者来说也是一种恐惧。”尚书说。
是传统文化帮助了尚书。
“我看了《易经》,发现八卦的罗盘像极了我做肠镜时的场景。”尚书说,于是他渐渐探索出了一种手法,贴合肠胃的蠕动调整肠镜的运作,可以让患者在完全清醒的状态下轻松完成肠镜的检查。
尚书希望把他的科室打造得不像医院,让患者走到这里能彻底消除恐惧。“患者在我这里能够闻到芳香、听到音乐,能够看到医生、护士们自然而然地交流。”他说,很多患者在网上看到他的“音乐肠镜”后,专门从外地赶来沈阳找他做肠镜检查。
“我做了一个统计,除了台湾和西藏,我的患者涵盖全国所有省份。”尚书说,作为患者,最大的诉求其实就是想跟医生多聊两句,“他们没有什么其他的要求,越是这样我越信任他们。于是,我把给患者做检查的整个过程,甚至是做镜下手术的整个操作过程,全部投屏出来,给接受检查的患者和在门外等候的家属看,这对他们来说太重要了。”
有一次,尚书当着一个患者的面,切了30多块息肉。这位患者看到整个画面之后,举着手对尚书发誓说:“我再也不喝酒了。”
看到病,看到人
对于医患关系,尚书说:“总有一个人需要先迈出一步,让对方看到你的诚意。我愿意做这样的工作,我愿意迈出这样的一步,甚至是之后的99步。如果你还愿意,我愿意牵着你的手一起走。”
有人对尚书说:“我看过好多高精尖的医疗设备,也看过很多高楼耸立、装修豪华的高档医院,但是越是那样的环境,越是觉得冰冷。因为无论是什么样的疾病,它都长在人身上。我们特别需要绕过疾病找到那个正在承受病痛的人,去关爱这个人的喜怒哀乐,这才是医学人文。”
从肿瘤科到内镜科,尚书跟癌症一路干到现在,但他有时觉得自己挺失败的。
“我失去了太多的东西。”尚书说,“在做生死教育的时候,我失去了我最好的朋友;我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而得了血栓的妈妈在家里却得不到我的照顾;每天的长时间站立,让我的膝关节和腿部肌肉有了疾病。别忘了,我还自己上了一次手术台,差点把命都搭进去。我就在想,跟癌症抗争的战役,能不能让我赢一次?”
尚书常说,癌症从来都不是我们最大的敌人,最大的敌人是我们一直在恐惧却从来不行动。“我希望大家从现在开始敬畏生命,开始行动,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要怕麻烦。如果你怕麻烦,将来你可能就会成为你家庭最大的麻烦。”他说。
本文图片来源: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官网
- 人民健康APP
- 人民好医生APP
热门点击排行榜
联系我们
人民健康网微信 微信号:rmwjkpd 公众号:人民网健康 |
人民健康网微博 微博昵称: 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 |
电话:010-65367951 邮箱:health@peopl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