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超载、闯红灯 杭州地铁1号线翁梅站和乔司站周边侯客“摩的”应该治治了

钱江晚报小时暗访组

2021年04月26日08:25 来源:钱江晚报

近日,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客户端报道了萧山坎山地铁站周边没有停车场,车主不得不将车停进农家一事后,关于地铁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引发关注。

“我租在地铁1号线翁梅站附近,每天下班出地铁站,都会有一群大叔围上来问我坐不坐‘车’,挺烦的。”这两天在杭州临平区工作的小妍(化名)向钱江晚报报料。

杭州地铁1号线乔司站和翁梅站附近,每天下午到晚上,出站口附近有不少“摩的”招揽生意,她觉得“五一”快到了,地铁站是杭州的形象窗口之一,拉客的现象应该管一管。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暗访组对这一情况进行了暗访。

地铁站外,拉客的电瓶车、摩托车排起队

下午3点多开始,杭州地铁1号线乔司、翁梅两个站出站口的路边,“摩的”开始聚集。

说是“摩的”,其实大部分都是电瓶车,偶尔能看到几台无牌的摩托车。

它们在出站口非机动车道上一字排开,驾驶者有的坐在路边休息,有的站在地铁的出口处。

一旦有乘客出站,驾驶者们就上前拉客。

“有没有要坐车的?”“马上可以走的,走不走?”

如果遇到拿着行李、背着大包的人,他们会更热情,好几个人同时围上去,招揽生意。

暗访中,记者发现,尽管大多数人无视“摩的”的招揽,但几乎每班地铁的出站人群总有几个人被成功招揽。

随口要价,骑车带人还闯红灯

很快,我们被招揽坐上了几辆“摩的”。

“只要在乔司、临平一带我们都能去,远一点的海宁翁家埠也可以去的。”驾驶者说。

暗访记者要去的是距离翁梅地铁站3公里的居民小区。驾驶者示意记者直接上电瓶车后座。

“前面不是有交警吗?电瓶车带人不会被抓吗?”暗访记者指着100多米外,正在路边执勤的工作人员说。

“没事的。”驾驶者回答。

电瓶车顺利地通过了路口。

记者留意到,当时路口执勤的并非交警,而是协勤。对于电瓶车载人,协勤均未进行管理。

驾驶者说,翁梅、乔司附近,村庄和工厂比较多,“比较乱,没人管的。”

这一段3公里左右的路程,驾驶者要价15元。“你这路程远了,就稍微贵点。一般3公里以内,都是10块、8块的。”

另一组两名暗访记者,在乔司地铁站上车时,被驾驶者安排上了同一辆电瓶车。

“两个人坐同一辆车?”

“没事的,我经常拉两个人的。”

为了尽快把我们送到目的地,电瓶车开得很猛。

闯红灯,走机动车道……记者一再提醒驾驶者注意安全。

“安全肯定会注意的,你们放心,我没出过事。”驾驶者说。

开“摩的”和坐“摩的”的都是什么人

为什么“摩的”会集中出现在杭州地铁1号线乔司站和翁梅站?

“这里这么多村和工厂,有的地方公交也不通,打车的话,滴滴和出租车不愿意去,还不如我们这样轻便、灵活。”一位驾驶者说,既然这么多人来坐摩的,“那肯定就是有市场啊,能赚到钱。”

不过他也说,现在生意已经比前两年差了,因为公交线路慢慢通过来了,滴滴、共享单车也都来了,“我以前全职干这行的,一天赚个两三百没问题,现在一天也就赚个百来块钱。”

“摩的”驾驶者大部分都是兼职的。

“下了班以后,来搞点钱。反正只要有个电瓶车或者摩托车就行了。”一位驾驶者说,出来做这个生意的大多数是附近工地、工厂的临时工,上班时间不定,下了班就来开“摩的”了。

坐“摩的”的又是什么人?

驾驶者说,他们生意最好的时间段在傍晚5点至晚上7点。这是下班高峰期,交通需求也就大了。

暗访记者随机问了几位过路的市民。他们说:“1号线开通以来就一直有的。三四年前,这种车很多很多的,这两年少了,但还是有。”有知情者说,搭乘“摩的”的大部分是租住在附近村里的人,或是周边工厂、作坊的上班族。

东西交通路线开设不足 尤其在早晚高峰

暗访记者注意到,在乔司和翁梅的地铁站边,就有公交车站,时不时也能看到出租车和网约车停靠。

既然公共交通设施都具备了,为啥“摩的”还会有市场?

“我住附近一个村,上下班没有公交车,交通不太方便。”一位小伙说,大部分时候他会选择共享单车出行,但偶尔累了,就坐摩的。“网约车也能打到,但要等,而且有时候一看目的地是附近村里,司机们都不愿意接单。”

两处地铁站边的公交站台,均只有两路公交车停靠,且路线为南北走向,与地铁线路基本一致。而实际上,这一带,地铁站东西两侧区域的公共交通需求也存在。

“靠近地铁站的都是高端的楼盘和安置房,我们租房为了省点钱,只能住得离地铁站远一点。”有人说,其实这些“摩的”的价格也不便宜,一两公里的路程要10块。

“要是早晚高峰,有那种正规运营的小区巴士啥的,就比较方便了。”一名出地铁站准备回家的男士说。

采访中,很多人表示,希望多部门可以联合起来一起解决这个问题,对这些“摩的”进行强有力的整治和取缔。

“尽管有客观需求,但这么肆意拉客、不遵守交通规则、车辆乱停乱放,总归是不安全。”

(责编:董童、杨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