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买车用车的那些坑

2021年03月11日09:49 来源:广州日报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近年来汽车及零部件一跃成为投诉量最大的商品品类之一。因此,在日常购车用车中,理性消费和维护自己合法权益,是消费者最关心的事儿。“3·15”即将来临,车天下为广大消费者盘一盘近年来汽车消费陷阱、汽车质量召回的“重灾区”。希望能帮助广大车友擦亮双眼,避开各种汽车消费的大坑。

中消协调查:

去年汽车消费投诉近3.5万例

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日发布的《2020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的投诉情况分析报告》显示,汽车及零部件在2020年投诉量为全年34897件,同比增加1.64%,仅次于食品类,位居全年投诉量的第二位。相较于2019年的位居首位有所回落,反映汽车消费问题依然是行业关注的重点话题之一。

中消协指出,将近3.5万例的投诉案例中,因产品质量投诉案件、合同问题及售后服务方面的投诉案件是主要问题。其中,在传统能源车型中,驾驶过程中刹车失灵,发动机、变速箱故障等投诉问题较大。在销售环节中,存在合同争议大,如合同上的“订金”和“定金”,变相加价、隐性收费、违背消费者意愿搭售商品或服务、附加不合理交易条件等。在售后环节中,有服务良莠不齐、维修保养乱象多等。

质量召回:

燃油泵质量问题最频繁

涉及汽车产品质量方面,召回公告可一定程度反映国内汽车制造问题集中区域。记者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信息留意到,2020年,汽车相关召回公告共有145个,涉及69家车企的245余款车型,召回总量6,737,140辆,总量较去年微降0.4%,走势连续两年平稳。数据显示,2020年单次数量超过50万辆的汽车召回共有4次,其中召回量最大和最频繁的问题为“燃油泵缺陷”,涉及丰田、本田、马自达、三菱等多家日系车企的多款车型,主要受累于日本零部件商电装公司的燃油泵质量问题,这也是高田气囊后第二起因零部件引起的集中大型事故。其次,德系品牌的召回次数为47次,成为召回次数最多的国别品牌,召回车辆1,446,068辆,占全年召回总量的21.5%。具体来看,召回涉及制造工艺的问题相对较多,如天窗、座椅、后备厢等细节部件。相对而言,自主品牌召回次数虽然同比持平,但召回总量同比却略有缩减。此外,2020年有三家中国造车新势力先后发布了各自的首次召回公告,召回总量达11,901辆。

中汽协专家指出,对待召回数量应理性分析。如合资品牌召回数量虽然吓人,但一方面反映了日系、德系品牌在主动发现缺陷问题并实施召回方面做得相对完善,而且在中国保有量较大,应对产品质量召回态度严谨。自主品牌量相对较少,虽然反映出自主车型制造质量在爬坡,但相对于合资来说,仍需形成更加完善的召回机制,以对缺陷问题及时发现并追踪。同时,中国造车新势力召回增多,也显示在舆论监督下对产品的综合品质表现更加注重。

四大问题

问题1:利用OTA“隐性召回”规避责任

智能系统、“三电”故障的投诉比例明显增加。记者留意到,蔚来、威马、特斯拉等新势力近年来屡有电动车自燃事故发生,智能操作系统频繁发生“黑屏”事件。去年威马汽车首次针对动力电池故障紧急实施的召回,零跑S01也首度因行驶中仪表黑屏而召回;今年2月,特斯拉更迫于政府部门的压力,就“黑屏”事故召回部分车型。

以上召回中,最引人关注的是理想汽车与特斯拉的召回,其官方最初都想通过OTA升级来解决问题,未得到业界认可,最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下场”督促。记者留意到,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近期更发文明确:采用OTA方式对已售车辆开展技术服务活动的企业,也应按照《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及《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要求,向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发展局备案。

可以说,随着造车进入“软件定义汽车”时代,OTA成为汽车“查缺补漏”的关键手段,但如果车企以此来规避召回和逃避责任是行不通的。

问题2:电池“终身质保”并非“全包”

当前,很多新势力造车品牌与传统新能源汽车主机厂都对动力电池推出了所谓的“免费终身质保政策”以及“超长年限/公里质保”,以此噱头来推动消费者买车。值得注意的是,所谓“终身质保”、免费更换也难以补救动力电池当前存在的质量缺陷。

记者调查显示,部分新能源车辆更换一次电池的成本很可能达到半辆车的价格,少则四五万元,多则十多万元。而因电池技术的限制,目前市面上几乎所有动力电池均逃不过电池衰减的命运,很多新车上市打着号称续航能达五六百公里的旗号,但经过两三年使用后,续航能力可能连一半都不到,遇到这种衰减问题,就能向厂家理赔维修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告诉记者,正常的电池衰减,厂家不会做任何维修和更换。也有例外,若消费者所购买的纯电动车出现的是异常电池电量衰减,如新车买来不足一个月,便出现续航里程严重下滑,极有可能会被厂家认定为质量问题,为其进行检测更换。

所以购买了“终身质保”的新能源汽车就并非一劳永逸,简单理解就是:保修≠包修、质保≠包修,买车之前一定要了解清楚该车的质保时间及条约,做到心中有数。

问题3:车源信息“虚虚实实”

二手车购车平台近年来成为不少人买卖车的渠道。近日,相关部门发布的《线上购买二手车调查报告》显示,六成在线购二手车消费者都表示遇到问题,其中消费者反映最多的问题就是咨询和宣传内容与实际不符,占比达到28%,在车辆证件、保险、保养信息不齐全和车源信息与网上不一致问题上占比也达到了20%以上。

报告在调查了58同城、二手车之家、瓜子二手车、人人车、淘车、优信二手车等6家二手车线上交易平台的购车服务流程后指出,当前二手车平台主要涉及七大问题:包括二手车车辆重要信息参数与实车信息参数不符、涉嫌发布虚假车源吸引消费者、收费事项告知不清、存在收取定金程序瑕疵问题、交易合同存在“霸王条款”、个别平台怠于审核把关、存在侵害消费者隐私权、个人信息权的情况。如报告调查发现,优信二手车购买车辆,均需要支付1000元~3000元不等的运费。中汽协专家建议,线上购买二手车一定要选择口碑好有保障的平台;线下验车要明确交付文件齐全;第三,签订购车合同要多方核实车况和条款细则;第四,发现权益受损,要保存证据及时投诉。

问题4:变味的“零利率”和“零首付”

分期贷款购车已成为消费信贷的“黑马”。中金数据显示,2020年汽车金融的渗透率达到约55%。崔东树指出,在当前汽车按揭中,有不少问题需要消费者多留意。如“零利率”贷款购车时,部分汽车经销商打出“零利率”旗号吸引消费者,但免息车贷≠免手续费,有时利息虽然免了,实际却增加了几千元的服务费或手续费等,费用与利息差不多。另外,很多车贷产品的首付还可以“分期”,消费者只需要给“零首付”就可以把车提走,但同时也可能存在分期手续费和实际贷款利率不一样的情况,背后可能会涉及高额手续费,以及突变的利率,严重者每月利息翻倍。最后,在提前付清尾款时,可能还会遇到不法商家篡改贷款违约金的情况。

记者调查发现,大部分汽车品牌都有自己的金融公司或者合作银行,金融渗透率也成了车企考核经销商的一项重要的指标,为此车企与经销商会为部分车型贴息,劝导购车者选择贷款购车。这时消费者需要谨慎算好账。要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消费者应全面了解购车费用的构成,不要因“低首付、低利息”就“一头热”,冲动消费。购车时想贷款,最好走正规金融公司或银行贷款,虽然审核会比较严格,流程也比较复杂,但至少不会遭遇收手续费或其他难以预料的情况。(邓莉)

(责编:张文婷、杨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