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首都儿科研究所重启“袋鼠式护理”

2021年02月04日09:25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在首都儿研所新生儿内科病房里,一个个早产儿躺在暖箱里。疫情期间,医护人员做临时“袋鼠妈妈”,成为新生儿内科的一项新的服务举措。

“袋鼠式护理”又称皮肤接触护理,是指母亲像袋鼠妈妈一样把新生儿放在胸前,模拟袋鼠环抱住宝宝的一种护理方式。护理时,将早产儿去除衣物,直接趴在母亲的胸口,进行亲密的皮肤接触,可以稳定生命体征,改善早产儿的情绪,促进各系统发育。母亲起伏的胸廓可以促进早产儿的呼吸,减少呼吸暂停的发生,体位的改变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加经口喂养量,对于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免疫力弱的早产儿来说,袋鼠式护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于那些呼吸暂停、经口喂养困难、体重不增及反复胃食管返流的早产儿来说,袋鼠式护理能有效改善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的生存质量,但是刚做完手术的妈妈身体状况仍处于恢复期,精力十分有限,加上今年反复的疫情,首都儿科研究所新生儿内科的袋鼠式护理按下了暂停键。

近日,23床一名叫小竹子的早产儿,他因为患有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胃食管返流等多种疾病,经过主治医生张利、李思晨和护士郭立涛的精心救治护理,在进入病房后的第6天,小竹子撤掉了呼吸机,拔掉了PICC管。小竹子因为胃肠功能发育不全,出现了感染,开始拒绝吃奶,后来经常吐奶。经过征求孩子母亲同意,张利决定充当小竹子的“临时妈妈”,给小竹子做“袋鼠式护理”。

张利也是一名孩子的母亲,上一次像袋鼠妈妈一样把女儿挂在胸前,已经是五年前的事了,时隔多年,张利认真洗了澡并更换清洁衣物,避免交叉感染,当她将小竹子放在自己的胸口,再次感受小小的、软软的躯体趴在自己的身上,感受着他微弱的心跳。两个小时里,小竹子偶尔使劲睁开眼睛仔细地看着这个熟悉又陌生的世界,更多的时候是趴在那里微笑着睡觉。

从那天起,张利、李思晨、郭立涛3名护士轮流对小竹子进行“袋鼠式护理”,每天1-2次,每次1-2小时,不能把他贴在胸前,就把小竹子包裹起来抱着,轻拍背部,轻柔的摇晃或者温柔的哼唱歌谣。经过一周的努力,小竹子成功的把奶量涨了上来。经过49天的住院,27天的“袋鼠式护理”,小竹子终于以1800克的体重成功回到妈妈的怀抱。

新生儿内科主任李莉介绍,临时袋鼠妈妈已经在新生儿内科全面推广,在征求家长同意之后,医护人员对一些情况较差的早产儿进行临时袋鼠式护理,目前已经开展了16例。在孩子出院之后,他们还会告知家长回家后继续坚持“袋鼠式护理”,帮助早产儿健康成长。(首都儿科研究所供稿 郭立涛 邱爽)

(责编:乔业琼、孙博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