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流调信息“不提人”彰显以人为本

陈广江

2021年01月26日16:50 来源:东南网

1月24日,北京市卫健委公布了23日新增新冠病例情况。为保护患者隐私,疫情通报隐去了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此前一天,上海市卫健委公布的一份“确诊病例涉及区域和场所的情况”中,只提地点不提人,首次隐去患者的性别、年龄、工作等信息,引来多方点赞。

一南一北,前脚后脚,上海和北京相继发布“不提人”的流调报告,给各地流调信息发布工作树立了标杆。突出该突出的,隐去该隐去的,这种信息发布方式无疑更符合依法防控、精准防控的要求。

信息公开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地发布权威信息,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是避免恐慌、减少谣言、稳定社会情绪的最好方式。可以说,信息公开就是最好的“定心丸”,但凡事都有度,拿捏不好分寸可能适得其反。这个“度”,就是疫情防控信息与个人隐私信息、公众知情权和个人隐私权之间的平衡点。若把握不好分寸,过度公开患者的流调信息,不仅会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还容易引发群众质疑,不利于防控大局。

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近期以来,从四川成都、辽宁沈阳到河北石家庄,接连发生的流调信息泄露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据公安机关去年年底统计数据,打击侵犯涉疫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已处罚相关违法人员1500多人,可见问题的严重程度。

事实上,疫情信息公开和患者隐私保护之间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相关部门发布疫情信息应坚持的一大原则就是“最少够用”,即在确保信息足以达到防控疫情这一目的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非必要信息的发布,尽可能减少对患者可能造成的伤害。发布患者的年龄、性别、工作等信息,一方面必要性不大,对疫情防控起不到什么作用;另一方面可能造成对当事者的伤害。因为一旦感染者个人信息被过度公开,容易引发各种非理性的“吃瓜”行为,甚至导致网络暴力。

“不提人”的流调报告在保护患者隐私的同时,又突出了与疫情防控紧密相关的时间、地点等关键信息,将社会关注点聚焦于疫情防控本身。落实好疫情防控措施,就需要这种绣花功夫。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流调报告“不提人”,更契合法治精神,体现了对公民合法权益的充分尊重。今年开始生效的《民法典》一大亮点,就是对个人信息保护进行了专门规定,开启了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新纪元。期待更多地方能借鉴上海、北京的有益经验,让疫情防控措施既有力度,也有温度,同时更好地体现法治精神。

(责编:李轶群、许晓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