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1+X”医防整合模式在骨质疏松防治工作中的应用

2021年01月18日12:08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骨质疏松症是一个增龄性疾病,是老年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但骨质疏松症的诊断率低、治疗率低,专科人才匮乏,患者依从性差,居民认知率低,其防治工作任重道远。为此,2017年9月宁波市成立了宁波市骨质疏松防治临床指导中心,并挂牌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这是以卫健委为主导,疾控机构为业务牵头,医院为技术支撑的全新慢病管理模式,开启了“1+X”医防整合模式在宁波市骨质疏松防治道路上的探索。

宁波市骨质疏松防治临床指导中心组建了市骨松防治专家委员会,并逐步在9个区县(市)挂牌成立了区县(市)骨质疏松防治临床指导中心,将防治网络从三级医院覆盖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年来防治工作初见成效:

一是坚持骨质疏松诊疗规范化培训:通过国际临床骨密度测量学习班(ISCD证书班)、继教班、下基层培训、线上授课、进修等形式培养骨质疏松专科人才,累计到现在,宁波地区共197人次获得宁波市骨质疏松防治临床指导中心的理论实践培训合格证书,117人获得国际骨密度测量协会(ISCD)的医师/技师证书,总计覆盖10个县市区,90家医疗单位,三级医院11家,二级医院16家,基层社区医院63家。2019年12月,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继ISCD(中国)将ISCD社区培训基地挂牌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目前这是浙江省唯一一家授牌单位,也是全国第二家。

二是2018年10月开展《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筛查和管理项目》,累计筛查2069人次,筛查阳性率高达97.9%,调查发现无摄入奶制品(65.64%)和缺乏运动(40.94%)是常见危害骨骼的不健康生活方式,仅6.22%在筛查现场自愿接受了进一步诊疗。经过1年随访发现,无摄入奶制品比例有所下降(50.10%),但缺乏运动比例仍高(45.90%),可能与疫情期间减少外出有关。服用钙片、维生素D制剂、抗骨质疏松药物均有小幅度的提升,可能与医生在宣教、诊治过程中加强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关。定期至骨质疏松门诊就诊患者比例有上升,大约33%的居民能做到按时服用骨松相关药物,而且超过70%的居民在骨折前就已经开始用药,而骨折后开始用药比例也有小幅度提升。2019年底通过对试点单位考核,评选出了5家宁波市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筛查和管理项目示范基地和5位优秀医师。2020年9月推出《骨质疏松分级一体化管理项目》,在之前项目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项目内容,调整椎体评估指征,希望发现更多潜在的患者,将防治关口前移。

三是坚持对居民开展骨质疏松健康教育工作:通过科普讲座、报纸、电台、电视台、微信公众号、微视频、科普手册等多种形式展开对居民的健康教育工作,推广健骨操,并在每年的世界骨松日、母亲节、重阳节等重大节日举办大型义诊活动,累计服务数千人,从上述随访结果中初见成效。2019年与宁波市慢性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联合编写并在宁波出版社正式出版了《骨动人生——预防骨质疏松知识读本》。2020年组织专家团队制作了15套骨质疏松防治科普PPT用于系统规范的科普讲座。

四是参与《全国骨质疏松(专病联盟)慢病分级诊疗项目》。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作为中心医院,5家社区医院作为基层医院,通过项目网络平台,开展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工作。

五是组织宁波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加全国《薪火之行骨质疏松健康管理基地项目》,38家单位通过考核认证。

六是参加国家疾控中心组织的《基于医疗机构的老年人跌倒风险评估和分级指导项目》,与4家基层医院共同完成2100人次的评估和分级指导工作。

七是学术交流:宁波市骨质疏松防治临床指导中心负责人多次在省内外及全国会议上进行骨质疏松防治工作经验交流。(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供稿 案例号:353104705)

(责编:许心怡、崔元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