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今秋丰收犹三思

2020年09月22日09:02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今秋丰收犹三思

写在庆祝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之际

金秋时节,丰收又至。疫情、汛情连番考验,让2020年的秋收景象更添一份色彩,显得格外生动。

尤为不易,尤其关键,尤待从俭。庆祝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之际,正在田间忙碌的农民、干部和专家们,稻花香里犹三思。

粒粒皆辛苦

地处巢湖流域的安徽省肥东县,整片金黄的水稻,被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收割、装车、晾晒、归仓,田间地头到处闪现农民忙碌的身影。

“已经收割50多亩水稻,亩产将近1200斤,比预期要好。”回想今年特殊的水稻生长期,肥东县张集乡农民陈志刚感慨万千。受疫情影响,他流转种植的1500多亩水稻,四五月份才开始插秧,但又遭遇连续强降雨,不少田块被水淹。

一筹莫展之际,当地政府部门安排人力控制上游排水,协调疏通管道缩短受淹时间,组织专家指导补改种技术,再加上农民投入人力物力积极自救,总算拼出了好收成。

6月2日入梅,8月1日出梅。今年梅雨季,安徽省遭遇持续强降水,长江、淮河、巢湖流域平均降水量分别是常年同期的2.3倍、近2倍和近3倍,均为历史同期最多,给当地秋粮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与秋粮水稻类似,夏粮小麦收获同样不易。肥东县家庭农场主王军民清晰记得,疫情防控最紧张的时刻,他家小麦遭遇病虫害,幸亏政府及时开通了农资运输的绿色通道,并组织农技人员通过微信群、视频连线方式指导农民。

安徽省夏粮亩产394.41公斤,较上年提高4.94公斤;总产334.38亿斤,居全国第3位,较上年增加2.98亿斤。夏粮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新高,为稳定全年粮食生产奠定基础。

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也喜迎丰收。近年来,建宁县杂交水稻制种面积保持在14万亩以上,产量3000万公斤以上,均约占全国10%。

“疫情刚发生时,物流、销售一度中断,大家都很担心,甚至做好了今年减产30%的心理准备。”建宁县副县长柯良发介绍,随着防疫形势趋于稳定,当地县镇村党员干部全员上阵,走企业、走基层、走市场,尽最大努力抢抓春耕、挽回损失。

目前,建宁县今年杂交水稻种子丰收已成定局,制种面积约15.2万亩,比去年增加0.5万亩,预计产量达3500万公斤,比去年增加300万公斤,创历史新高。

丰收显从容

直播展销优质农产品,给孩子补上“田间一课”,展示传统农耕文化……在浙江德清县第二届美丽中国田园博览会上,率先步入小康社会的当地居民,依旧真切感知丰收的喜悦。

地处长三角中心腹地的浙北小县德清,近年来高质量发展脚步加速,地理信息产业、乡村旅游等逐渐成为支柱产业。即便如此,这里对农业的重视不减反增,想方设法鼓励耕种,宣扬农耕文化。

手里有粮,心中不慌。久居“鱼米之乡”的当地人深知,在肥沃的田地里种上庄稼,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是应对突发状况、度难闯关的底线和底气。

“丰收让决胜全面小康的底气更足。”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种业监测处处长王玉玺说,我国还有四分之一的劳动者收入主要来自农业,让广大农民丰产又丰收,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重大。

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遗传育种学家谢华安坦言,中国最大的国情是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只有确保粮食安全,才能谈乡村振兴、全面小康。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表示,在决胜全面小康之年,农业丰收意义非凡,不仅能坚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个“底线”,而且使经济社会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更有底气。

俭以兴家国

“听到这个事,我太高兴了!”对于当前我国遏制粮食浪费、倡导节俭,谢华安坦言很激动,有话说。

他表示,虽然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但仍要紧打紧算过日子,因为耕地有限,而且不少耕地质量不高,无论何时都没有条件去浪费粮食。

今年疫情期间,个别国家暂停粮食出口的消息引发关注。对于粮食安全,受访专家学者认为,在重视国际贸易波动影响的同时,更要特别关注国内影响因素,尤其是要遏制粮食浪费现象。

“连年丰收,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王玉玺表示,丰收意味着当前压力小一点,而勤俭节约才是永恒主题。目前,虽然我国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但耕地等农业资源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还需鼓励休耕轮作,让有限的耕地能够适当“休息”,才能实现耕地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

“农民辛苦一年生产的粮食,餐桌上‘哗’的一下就倒掉了,任何时候都不能这样干!”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陈温福说,我国每年餐饮浪费的数量惊人,不仅是对农业劳动者的不尊重,违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更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负面影响。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赵皖平认为,遏制粮食浪费现象,应该多措并举。除了广泛征求意见,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进行监管约束外,要加大宣传力度,把拒绝浪费粮食的观念种在每个人心里。(记者方问禹、姜刚、林超)

(责编:李轶群、许晓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