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簋街旁这小区 厨余变肥料已八年
100公斤厨余垃圾能转化出10公斤肥料 可用于养植果蔬
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已实施四个月。在垃圾分类方面,北京市很多社区因地制宜,采取了一系列便民措施,有的小区甚至形成“自产自销”的厨余垃圾良性循环之路。
昨日记者获悉,在东二环,紧邻着北京著名餐饮企业聚集地簋街的一个小区内,居民只要将厨余垃圾扔进一台机器,第二天便能收获种植瓜果蔬菜、鲜花绿植所需的肥料,而这项“福利”已持续了8年。
严格分类
厨余垃圾二次分拣“破袋”去杂质
9月3日,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召开《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4个月新闻发布会,扔厨余垃圾的时候是“破袋”还是“带袋”的问题受到市民关注。
数据显示,8月份,北京市家庭厨余垃圾日均分出量达到3268吨,环比7月增长1399吨;家庭厨余垃圾分出率达到15.41%,再创新高。其他垃圾日均清运量下降至1.79万吨,同比日均量下降34.14%。
据城市管理委副主任李如刚介绍,条例并没有对居民在投放厨余垃圾的时候必须破袋这一项做硬性规定。但是从末端处理能力和实践来看,现阶段,厨余垃圾要求投放时没有混杂玻璃陶瓷、橡胶塑料等杂物,而塑料袋本身就是一种杂质。
为了提高居民破袋投放厨余垃圾的积极性,很多小区想出了自己的“妙招”。比如,有的小区设置了破袋“神器”,有的小区提供了洗手处、放置免洗洗手液等,都是为了减少破袋的障碍。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北京市东城区北新桥街道辖区的民安小区,8年前就已通过二次分拣的方式“破袋”去除厨余垃圾的杂质,并已经探索出了一条“自产自销”厨余垃圾的循环之路。
据该社区党委书记郝宏芳介绍,民安小区是北京城区内典型的老小区,小区人员构成复杂,老年人口居多,在实际执行垃圾分类时,处理、分类厨余垃圾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
2012年,北京东城区首座厨余垃圾就地资源化处理社区工作站“绿厨小屋”落户该小区,居民可将自家专门分拣出来的厨余垃圾送到这里,利用厨余垃圾处理系统的高速发酵转化成有机肥,实现楼宇居民户、重点餐馆厨余垃圾集中就地资源化处理,解决了民安社区厨余垃圾运输难、处理难问题,还减少了垃圾运输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
变废为宝
厨余垃圾24小时“变身”有机肥
民安小区“绿厨小屋”的管理者冯淑文今年65岁,自退休以来就一直在小屋做志愿者。8年前,她在时任社区党委书记的邀请下开始了“绿厨小屋”的管理工作,每天上午9时许,她便会来到这里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北青报记者看到,在“绿厨小屋”门口,除了各色分类垃圾桶,还有两个专门用来投放厨余垃圾的绿色桶。“牛奶盒、烟头等不属于厨余垃圾的都要挑拣出来,玉米皮和瓤都属于其他垃圾,要扔进灰色桶内。”冯淑文介绍,经过多年的宣传和提醒等工作,大部分居民已习惯把提前分好的厨余垃圾放在绿桶区域,但是偶尔也会有分类不准确的情况出现。
北青报记者在现场观察发现,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被设备占去了大部分地方,机器最外侧有9个按钮,能够操纵机器的开关、进料门、提升机以及出料口等。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在一袋厨余垃圾中,除了散发着酸腐气味的剩菜渣、白菜帮等,还有一些带着真空包装的咸鸭蛋混杂其中。对此,冯淑文表示,塑料真空包装和装垃圾的塑料袋都属于其他垃圾,需要手动分离做好二次分拣后,才能放入高速发酵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理机。说完,冯淑文马上戴上手套用工具一一把包装袋剪开,“塑料袋进灰桶,鸭蛋进绿桶。”
二次分拣、收集、启动设备、倾倒垃圾……整个过程,冯淑文的动作都极为熟练。按照标准进行分类的工作大概需要两三个小时完成,紧接着便是将绿桶内符合标准的垃圾投放到“绿厨小屋”的设备中,搅拌轴运转并翻搅着垃圾,经过24小时的高温发酵后,厨余垃圾便转化成了有机肥。
良性循环
居民吃上自家垃圾“养”出的果蔬
8年来,小区内越来越多的居民养成了厨余垃圾单独投放的习惯,还吃上了用自家垃圾肥料种出的蔬菜和水果,其中张师傅和80岁的周凯新老人成了小区里的用肥大户。
在张师傅家楼下的空地上有一处七八平方米的蔬果棚,里面种满了西红柿、豆角、辣椒、丝瓜、葡萄等各种作物。有媒体来拍摄或者其他社区来“取经”时,这里都是必拍的一处。
小区的另一处还有周凯新开辟的小果园,其中一棵石榴树上已结了几十颗石榴。 从2003年搬到民安小区时他就开始了“种树”事业,截至目前已陆陆续续种树28棵,包括石榴树、枣树、柿子树、香椿树、核桃树、樱桃树等。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在周凯新家延伸出来的一个阳台上,摆满了绿植,红色月季花开得正艳。“平时养护这些果树和花就是浇浇水,再施点肥,绿厨小屋送来的肥料挺好用,其中的氮磷钾含量比较全面。”据粗略统计,他一年需要四五百斤的肥料,而此前都是自己花钱去专门购置。
“我在小区种一些树,为小区也是为自己,这也是美化家园的好事,厨余垃圾生成肥料再利用相当于形成了绿色循环,废物得到了利用,还保护了环境。”周凯新说,每当果子成熟的时候,他都会无偿地分赠给小区的居民。
对话
我始终认为自己在做对的事
北青报:您做这项工作有什么心得吗?
冯淑文:工作日的早晨是住户扔垃圾的高峰时段,因为很多人都会选择出门上班或者去早市买菜时顺便将垃圾投放到垃圾桶内,经过周末两天的积攒,周一和周二的垃圾量是最多的。尤其是夏天的时候,一通忙活完,不仅衣服上有味道,还会湿半截。
北青报:这么辛苦您还愿意做这项工作?
冯淑文:是的,出肥的时候很有成就感,因为既减少了污染保护了环境,又能让居民得到实惠。一台机器的年处理能力约为36吨,一天可以处理100公斤的厨余垃圾,这些厨余垃圾可产生10公斤有机肥,转化率能达到10%。有机肥料为深褐色粉末,摸起来像面粉一样细,有需要的居民可将肥料带走,种花草、蔬菜及水果等。
北青报:听说您这设备已经用了8年,但看起来还挺新的,平时怎么保养的?
冯淑文:每天我都把设备和屋内屋外仔细擦拭、打扫一遍,并做好除味工作。另外我每天都在操作设备,一有什么不对劲,就能立刻分辨出来,然后马上联系厂家上门维修,因设备维护得好,也得到了厂家的免费支持。
北青报:肯定有人问过您这个问题:“又脏又累还没有报酬,您图啥?”
冯淑文:确实有好多人问过我这个问题,但当一袋袋有机肥被产出来,你们都想象不到我多有成就感。又想到可以节约垃圾填埋用地,我就感到非常自豪,所以不管别人说什么,我始终认为自己在做对的事。而且这些肥料除了供给本小区居民使用外,还提供给外部有需要的公司使用。
本组文/本报记者 宋霞
实习生 刘欣宁 罗晓薇 李诗梦 统筹/张彬
- 人民健康APP
- 人民好医生APP
热门点击排行榜
联系我们
人民健康网微信 微信号:rmwjkpd 公众号:人民网健康 |
人民健康网微博 微博昵称: 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 |
电话:010-65367951 邮箱:health@peopl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