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人生多数时光是乐观的

高嘉悦

2020年07月28日09:52 来源:人民网-生命时报

受访专家:

南京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 张 纯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心理门诊副主任 邹 霞

本报记者 高嘉悦

你是否会时常感怀无忧无虑的青春很短暂?你是否认为年纪越大越难从小事中获得愉悦感,生活变得日益消极无聊?如果你有这种想法就错了,因为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近日公开的一项大规模调查揭示,青春岁月并不一定是人生中最积极的时光,而是不管生活好坏,从16岁到60岁,甚至70岁,人们都是越来越乐观的。

研究:人没有想象中脆弱

上述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的《人格研究杂志》上,调查了7.5万名年龄在16岁至101岁之间的美国人、德国人和荷兰人,衡量了结婚、离婚、新工作、退休、健康变化和失去伴侣、父母或孩子等生活事件,对他们未来乐观情绪的影响。

“我们惊讶地发现,人没有想象中那么脆弱,我们生活得很坚韧。即使那些处境糟糕、经历过人生磨难的人,在放眼未来时,也会感到乐观。”研究人员之一、密歇根州立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威廉·乔皮克说。研究表明,在青年期,乐观情绪会持续增强,到中年期达到稳定;死亡、离婚等令人痛苦的问题,其实并不会改变一个人对未来的看法,相反很多人认同“人生短暂”,意识到他们应专注于当下让自己快乐的事,并保持情感平衡。

不过,研究发现,随着人们步入老年阶段,乐观情绪确实会有所下降,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可能与对健康的担忧及人生将要慢慢走向终点的愁绪相关。但是,这样的情绪变化并不代表老年人是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只是他们的乐观态度比中年期略有下降而已。结论最终认为,人类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乐观的,从15岁到60岁,甚至70岁,总体上越来越乐观。

乐观源于清晰的自我定位

乔皮克分析说:“保持乐观态度的一部分原因可能与工作和生活中取得的成功有关。比如,在人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你总是在憧憬事物和未来。你找到了工作,找到了另一半,实现了目标等,这会让你变得更具主动性,一定程度上可以掌控自己的未来,并因此更加相信未来越来越好”。

“这是人对自我定位越来越清晰带来的乐观。”南京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张纯说,人到30岁直至中年后,会逐渐抛弃幻想而认清现实,看待事物更理性。例如,能摆正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位置,了解自身优势和劣势,知道如何整合资源;对未来更有规划,明确近期、中期、远期的计划时,人会对未来充满期待。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心理门诊副主任邹霞补充说,拥有更多人生经验的人容易把自己的感觉与他人的感觉进行分割,进而不被他人的情绪所占据。例如,在工作中看到领导不耐烦的表情时,很多工作经验不足的人会非常恐慌,认为领导是不是在否定或质疑自己。但当学会划分感觉后就会知道,领导不会无缘无故地厌恶及喜欢,他的不耐烦可能有深意,但不是针对个人,而是针对某项工作中的问题。后一种心态会使人更乐观地看待事物,而不是陷入自我否定的悲观心态中。

此外,张纯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乐观是人维持生命的基础,是人的一种本能。从生物学角度看,人产生快乐的感觉与大脑中产生多巴胺、内啡肽等让人愉悦的激素相关。如果突然情绪不佳,身体自我救济的平衡机制就会本能地启动,促使我们想运动或吃某种食物来补充大脑所需的这类激素,维持愉悦状态。从深度心理学角度看,人生来有两种本能:“生本能”和“死本能”。生本能需要乐观心态支撑,当一个人死本能大于生本能时,就会对生命失去信心。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上还是活下来的人更多,这说明大多数人是乐观的。

邹霞表示,从心身医学角度讲,心理与生理往往是相互影响的。人在16岁前处于青春期,体内的各种生理激素在快速发展且不平衡,这时的情绪调节能力并不成熟。16岁以后,心智发育逐渐成熟,尤其到了中年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历,在遇到挫折、问题时,能更轻易地通过自身经验及成熟的心理功能把情绪调整到正常状态,这也是心理抗打击能力的鼎盛时期。当一个人拥有一定情绪容忍能力、懂得趋利避害时,就能更好地把问题进行归因,保持乐观。

四招将悲观转化成乐观

人的一生都在波折中前行。专家们介绍,悲观容易使人看到事情消极、有风险的一面,一定程度上帮人们做出更理性的判断,这合乎人类生存需要,但同时也削弱了我们冒险与享受生活的动力。而乐观心态会帮我们把问题简单化,从而减小心理压力,在摆脱抑郁焦虑、提高成就及改善健康状况等方面有显著作用。多项研究证明,乐观者更长寿。美国纽约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一项研究称,乐观有助改善新陈代谢、减轻炎症反应等,乐观者与悲观者相比,全因死亡风险低14%。邹霞表示,乐观的人倾向于设立前进目标,且有信心达到目标,这些目标包括有助延寿的良好习惯。临床上常看到,乐观的患者比悲观的患者疾病痊愈更快,住院时间更短。

“乐观是人们普遍认同并极力追求的处世态度。”邹霞说,我们能通过后天训练获得乐观,并且由悲观转变为乐观的人,更易获得成功。专家为大家支了四招。

学会理性归因。乐观者倾向于对好事情做持久、普遍和个人的归因;对坏事情做短暂、具体和外在的归因。悲观者则相反。例如,遭受电信诈骗后,有的老人会归结为自己老了不中用,认为这会对今后生活造成难以承受的影响,这就是典型的悲观情绪导致的自怨自艾;而乐观的老人会把结果主要归结为骗子太坏,自己只是太大意,今后要小心提防,甚至还很乐意与家人、朋友分享自己的教训。发生问题后,合理归因,不过分自我贬低,可有效将情绪恢复到正常状态。

保持自我认同。张纯说,人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管是生理、心理还是突发社会事件,如这次的疫情。遇到问题后首先要做的是及时调整认知,即使发现单靠自己无力改变困局,也不要过分否定自己,而是先从做一件小事开始,在完成小事产生快乐体验的基础上,意识到自己能做更多事情,逐渐认同自己的价值。平时不妨多做一些积极的自我暗示,如“我可以”“我能行”等。

别把事儿憋心里。邹霞说,人应该学会倾诉,来获取外界支持。尤其是当发现自己陷入焦虑抑郁情绪时,更要主动倾诉。如果性格内向或没有关系亲密的倾诉对象时,可选择向专业人士求助,包括寻找专业心理咨询师、到医院精神科就诊等。

积极地生活。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们要认清事物总有好坏两面,主动从每次失败中总结经验。同时,不管生活好坏,都要保证健康的饮食、运动及心理,这样能促使大脑分泌多巴胺、内啡肽等,产生愉悦感。▲

(责编:李轶群、许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