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用乡土植物修复秦岭

 长  青

2020年06月23日08:4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为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长江和黄河的分水岭,秦岭山脉在自然生态领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秦岭是世界生物多样性典型代表区域之一,是中国重要的生物资源天然宝库。同时,秦岭地区还拥有特别丰富的动物种类,拥有多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

秦岭生态保护在制定顶层设计的同时,也需要创新保护手段。

秦岭面积大,地形复杂,深山区域难以监测,巡护多依靠人工,效率较低且信息化程度不高,部分区域地质灾害多发,对周边群众生命及财产安全形成一定威胁。打好打赢秦岭生态保卫战,是当下陕西对全中国的郑重承诺。

如今,这座“战场”就躺在我们举目可望的秦岭深处,黄柏峪入山约6公里处——这里便是位于秦岭山脉的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辖区内的瑞德宝尔黄柏峪建筑石料矿:2013年兴办建设;2014年停产整改;2018年矿区关闭……山体裸露破碎,水土流失严重,植被遭到破坏……开采后的矿区成为秦岭生态环境中的一块伤疤。

这块伤疤引起了科研人员的关注。去年11月,秦草科研团队经过实地调研,利用生态大数据分析,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理念,计划通过人工干预,启发秦岭生态的自愈能力,用秦岭乡土植物,修复秦岭破损山体,将其恢复到原本的自然面貌。

大数据精准分区 

鄠邑区瑞德宝尔黄柏峪建筑石料矿复绿项目位于西安市鄠邑区黄柏峪沟内,距离西安市区约40公里,距离鄠邑区城区约14公里,北距黄柏峪峪口约3.2公里,规划范围包括矿内1、2、3号顶,1号料堆周边,主采矿区以及主采矿区周边渣石倾倒导致的破损边坡,总面积约979.22亩。

科研团队调研了项目周围的生态基底和乡土植物数据,根据场地现状坡度、破坏成因及用地类型,利用生态大数据平台将修复地精准划分为附属生产区(1、2、3号顶)、露天采场区、沟道堆渣治理区,采用覆土种植、团粒喷播工艺等方式进行矿山生态修复。

针对主采矿区地势高、坡度大等特点,科研团队在清理坡面后使用团粒喷播工艺,在平台上设置截水沟避免雨水势能过大对复绿造成破坏,同时在每级平台覆土播种复绿,种子包含秦岭当地乡土草灌木与攀援植物,做到各种复绿措施相互结合,相互提升。

科研团队依托陕西生态大数据平台,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建立天地空人网一体、上下协同、跨部门信息共享的数字秦岭大数据系统,可实现定位任一经纬度,即刻查询该点位的生态环境数据信息,实时动态监控秦岭地区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的具体情况,为自然灾害的预警监测和后续综合治理提供解决方案。同时在生态环境立体监测、五乱防治、防火防汛应急管理指挥分析、病虫害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网格员日常巡护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选择乡土植物

科研团队对场地周边以及秦岭区域原生植物的深入调研,确定了选择原生乡土树种,促进群落演替作为统筹整个植物设计的总体策略,通过合理的人工干预,恢复乡土植物、微生物、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以构建稳定的生态群落,实现生物多样性,还原秦岭生态原貌。

科研团队根据现状地形差异,采用不同复绿技术及植物配比。从耐阴性、耐强光性、耐瘠薄性、耐寒性、耐旱涝性及抗病虫害性等方面对植被适应性进行分析,根据不同植被适应性不同确定应用比例及种植区块。同时针对不同修复类型,选择不同的乡土植物进行修复:平台区以耐阴性强草灌为主,与乔木结合进行复绿;边坡区以耐干旱、耐强光直射草灌为主,搭配藤本植物进行复绿。最终通过模仿天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乡土植物种苗群落构建,并结合现代施工工艺恢复秦岭原生动植物生境。

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会长卢欣石指出,在当前草牧业新兴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如何振兴中国现代草种产业,繁荣草种专业化生产、满足草种市场需求,成为草业行业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2017年9月,蒙草生态成立秦草公司,扎根陕西,依托完备的种质资源库,在秦岭地区开展乡土植物的调查、收集、保存、试种、引种驯化、扩繁等工作,目前已收集陕西乡土植物标本6810份,采集土壤信息6000份、水文信息1132份,完成植物样方调查1800余份,并开发适应该地区特性的生态技术产品,建立秦岭种质资源库及种质资源圃,打造秦岭专属的生态产业大数据平台,在指导精准生态产业建设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秦岭的动植物自然资源。

生态的保护与修复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秦草自入驻陕西以来,分别在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和灞桥区建设两个生态产业综合运营基地,承担生态大数据平台建设运营,土壤与乡土植物研究、种质资源育繁推一体化产业链建设等项目。

秦岭生态保护是事关实现“美丽陕西”和国家生态安全的大事。秦岭生态恢复不是靠改造与征服,而是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还原自然。依托乡土植物,借助生态大数据,蒙草将如一根小草扎根陕西,还秦岭绿水青山。

(责编:李轶群、许晓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