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父母心理“断乳” 家人关系更融洽

2020年06月01日08:38 来源:中国妇女报

《肖申克的救赎》中有一句话:“那些鸟儿注定不会被关在笼子里,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主自由的光芒。”

随着子女的长大,父母要懂得适当地退出。从这个角度来看,面对“分离焦虑”,父母自身成长是关键,他们需要、也必须做一些调整,摆脱对子女的依赖和控制,把自由和选择还给他们,把更大的空间留给他们。

获得第91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的《包宝宝》出自华裔女导演石之予之手,片长仅有短短的7分多钟,它借助孤独寂寞的空巢中年妈妈陪伴一个由包子突变为包宝宝长大的故事,展现了妈妈对包宝宝的依恋、过度保护,对他长大渴望独立的失落、茫然、沮丧,对他离开自己的伤心与焦虑。

《包宝宝》浓浓的中国元素,如一面放大镜,让我们看清了现代中国家庭普遍面临的困境:面对儿女的每一次成长,无论是孩子小到初入早教班、幼儿园、上小学,还是子女大到进大学、读研究生、走入社会开始工作、立业,乃至结婚生子、养育下一代,父母总是有操不完的心。

据媒体报道,性格内向的“95后”女大学生肖奇只身在上海就读,近来因妈妈极度热衷于给她“安排交友”颇为烦恼——这些“朋友”大多是妈妈同事的子女,年纪比肖奇略大。由于父母的“牵线搭桥”,他们一般每隔两周约肖奇出来吃饭、逛街。但因为这样的关心和被关心更多的是出于应付家长的要求,彼此之间缺乏共同话题,“朋友”和肖奇之间的聊天成为名副其实的“尬聊”。令肖奇更为不满的是,妈妈总是通过这些“朋友”打听自己的种种情况。她有种被监视的感觉,开始极度排斥“被安排”。

肖奇妈妈的做法是典型的“分离焦虑”的体现。现实中,确有此类父母依然把已经成年的子女看成是没长大的孩子,尤其是子女与自己异地生活,鞭长莫及,父母的这种焦虑有可能更加明显,想方设法跨地隔空安排子女的生活、交友。

心理学家李松蔚在《重构你的家庭亲密关系》一书中认为:“在每一个非常明确的有具体指向的焦虑背后,都隐藏着一种失落。”分离焦虑也不例外,但它同时还包含了除失落以外的其他情感,有担忧、期待,也有对孩子与父母从外在的黏在一起的时间、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到内在的遇事有自己的主张,父母能为他们做的事越来越少,以及无力把控孩子未来的恐惧。

严重的分离焦虑,可能导致父母强烈的控制欲,他们忽略了自己与儿女之间、家人之间应有的“界限”,他们想知道子女的一切,不自觉地凭借自己的人生经验、一厢情愿地为子女考虑、安排一些事情,包括规划子女的社交、升学、职业走向、相亲,甚至涉足已婚子女的小家庭生活,美其名曰“这都是关心你,为你好。”即使子女不在身边,自己也要“遥控”,从中获得暂时的“踏实”的感觉。

然而,他们的介入、要求甚至越俎代庖,他们事无巨细、意欲随时掌控子女人生轨迹的关爱,看似充满温情,实则是对子女独立生活的干扰,往往引起青春期和成年子女的不满、反感、对抗,这种极端的爱只能将子女从父母身边越推越远,曾经儿女与父母之间需要与被需要的家庭和谐共生局面不复存在。长此以往,父母陷入更深的分离焦虑之中,两代人的隔阂有可能越来越深,恶性循环。

纵观部分由亲子矛盾引发的家庭关系困局,大多与父母的控制欲强脱不了干系。动画片《包宝宝》夸张地把父母的分离焦虑和子女强烈的分离欲望淋漓尽致地演绎出来——妈妈对包宝宝的爱真实动人,而她对包宝宝的控制和依赖亦十分沉重,当包宝宝决定离开家庭独立生活,她怒发冲冠,情急之下流着泪吃掉了包宝宝。包宝宝妈妈的分离焦虑来自导演石之予的生活经历,她透露,妈妈在她不听话时曾说过:“真希望把你装回肚子里,我就能随时清楚你在哪里了!”两位妈妈的爱极具占有欲,都想通过极端的方式控制孩子。

孩子在父母制造的生活空间中长大,同时要不断完成各种分离。孩子的每一次成长,都是一次与父母拉大距离、心向独立的过程。他们有自己的喜好、自己的目标、自己向往的生活,远没有想象的那么需要父母,甚至明确拒绝步入父母为其设定的人生轨道。如同《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一句话:“那些鸟儿注定不会被关在笼子里,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主自由的光芒。”

随着子女的长大,父母要懂得适当地退出。从这个角度来看,面对“分离焦虑”,父母自身成长是关键,他们需要、也必须做一些调整,说服自己克制自己的担心、摆脱对子女的依赖和控制,打消彻底了解青春期和成年子女的想法,允许他们有自己的秘密和隐私;接受其长大的现实,克服自己想插手子女事务的冲动,把自由和选择还给他们,把更大的空间留给他们。

子女上大学、留学或工作、结婚之后,原来的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生活模式、夫妻双方被孩子需要的状况都被改变了,他们终于能闲下来,有时间、有精力安静下来直面二人的关系,思考曾经被孩子遮挡的问题,使好的关系重入蜜月期,使坏的关系有机会得到修复。这恰是增进夫妻关系的好机会。重新回归二人世界,建立一个夫妻之间相互为伴、相互照顾的新的家庭生活模式,把情感重心从自己与儿女的关系转移到与配偶的关系上来,使彼此成为对方的情感依靠。

父母能让孩子独立的前提,正是自己的独立。安排好自己的生活,由关注子女转向关注自身,重拾、发现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投入并享受其中;学习接踵而至的各种新生事物,与时俱进。同时,要学会承受孤独。人虽然是社会人,但很多时候不得不面对孤独,我们要学会和自己相处,即便一个人,也能自得其乐,体面地过接下来的日子。有了这样的心态,就不会把目光牢牢地局限在儿女身上了,家庭关系也更容易进入良性循环。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希尔维亚·克莱尔曾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亲情是一场得体的退出,爱到极致是放手。(陈若葵)

(责编:许心怡、许晓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