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文明的要义是懂得节制与自律

晁星

2020年05月16日09:07 来源:北京日报

《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近日全文公布,剑指公共卫生、交通出行、社区生活等六大领域的不文明行为,并明确了相应的处罚办法。该条例将于6月1日起正式施行。

提升社会文明是个大课题,正因其大,才不可泛泛空谈,而必须落到具体的情境和事项。新出台的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一大特点就是具体。从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高空抛物等广为诟病的不文明行为,到患病戴口罩、排队守好“一米线”、使用公筷公勺践行分餐制等一系列新风尚,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法规角度,将什么是现代社会的“小恶”“小善”写得明明白白,而不停留于空泛的号召,展现的是一座城市对于善治的追求。这种从具体行为细节入手的立法思路,契合的也正是社会文明的养成规律。

文明养成牵涉方方面面,但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有两条非常重要。 富足而知节制。古语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说的就是文明素养会随着也应随着更好的物质基础而水涨船高。今天,大部分中国人的日子富足了,资源丰富了,如何待人接物、行为处事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文明素养。衣食无忧但追求简约生活推崇绿色低碳,公共场合遵守规则注重卫生关照他人,诸如此类的细节不仅仅是行为上的规范,也意味着一种精神上的自制、自觉和对他人的尊重。而理性节制的程度,其实就是文明的水位。

自由而懂自律。“一个人挥舞胳膊的自由止于别人鼻子的地方。” 这句名言形象地说明了言行的必要边界。这些年,国人的权利意识空前觉醒,不同个体权利之间,个体权利与公共利益之间的摩擦也在增多。从现实来看,人们往往更愿讲自己的权利,不那么愿讲义务;更愿享受文明的成果,却不那么愿承担相应成本,而“各私其私”的结果必然是多输。特别是在超大型城市中,自由没有边界,秩序如何维系?权利不是任性,自由更是“知止”。承担起必要的公共责任,遵守规则,自律于心,人与人的相处才更加和谐,公共空间才更加有序。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提升文明程度绝非易事,“有法可依”只是个开始。现实生活中扎堆闯红灯、跟风踩草坪等例子说明,文明见于小节,但法不责小、法不责众的社会心理广泛存在,能否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破除这种心理惯性,成为接下来的关键。在这方面,他国的一些实践值得我们参考。比如,为了有效监管垃圾分类,新加坡政府专门成立巡视队;为了防止排队加塞,日本将刑罚定为100万日元以下罚款甚至拘留24小时。只有让规矩形成鲜明导向,才能让文明的举止始于自发、成于自觉。

对文明的真正检验,不在于城市规模,不在于市井繁华,而要看普通人的行为举止。在文明革命中,没有旁观者,没有局外人。

(责编:李轶群、许晓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