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三大重点区域2019—2020年秋冬季空气质量目标均超额完成

蓝天保卫战 还得接力干

人民网记者  寇江泽

2020年04月27日08:2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核心阅读

2019—2020年秋冬季,蓝天保卫战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三大重点区域均大幅度超额完成空气质量改善目标,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4.9%,重污染天数同比下降39%。

今年是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收官之年。随着末端治理减排潜力逐渐收窄,要转变发展方式,实施差异化、精细化、动态化治理,才能挖掘更多减排潜力。

回顾2019—2020年秋冬季,蓝天越来越多了——这是很多人实打实的感受,也得到了数据的印证。

近日,生态环境部通报三大重点区域2019—2020年秋冬季环境空气质量目标完成情况: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均超额完成PM2.5平均浓度降幅、重污染天数下降目标。不过,依然有少数城市没有完成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山西运城市是唯一一个PM2.5平均浓度降幅与重污染天数下降目标均未完成的城市。

重点区域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4.9%

《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要求,进一步明显降低细颗粒物(PM2.5)浓度,明显减少重污染天数,明显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明显增强人民的蓝天幸福感。

秋冬季正是PM2.5浓度易升高、重污染天气频发的时段。据生态环境部的通报显示,2019年10月—2020年3月,重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同比改善,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4.9%,重污染天数同比下降39%。

分区域来看,长三角地区空气质量改善幅度最大,PM2.5平均浓度为4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6.4%;发生重污染60天次,同比减少58%。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次之,PM2.5平均浓度为7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6%;发生重污染395天次,同比下降36.2%。

汾渭平原PM2.5平均浓度为7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4%;发生重污染152天次,同比下降34.8%。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均大幅度超额完成目标,PM2.5平均浓度分别同比下降4%、2%和3%,以及重污染天数分别同比减少6%、2%和3%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

“空气质量改善效果明显,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重污染天气明显减少。蓝天保卫战取得这样的成绩难能可贵,值得欣慰。”北京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表示,一方面,优异的成绩和“人努力”是分不开的。从“大气十条”到《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中央到地方、各地区各部门,在控煤、治污、管车、降尘等领域都采取了很多强有力的措施,久久为功,“人努力”的作用要充分肯定。

“另一方面,要认识到这个秋冬季受疫情影响,一些领域工业生产强度明显降低,机动车行驶明显减少,污染物排放明显减少,这并非常态化情况。”马军说,春节期间北方地区遭遇多次重污染天气,这提醒我们,蓝天保卫战任重道远,还远远没到高枕无忧的时候。

80个城市中,只有少数城市没有完成目标

三大重点区域80个城市中,多数城市完成了各自空气质量改善目标,76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降幅满足目标要求,75个城市满足重污染天数下降目标要求。

分区域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平均浓度最低的城市是北京,为47微克/立方米,浓度最高的城市是河南安阳市,达到94微克/立方米,比北京高出了1倍。重污染天数最少的城市是山西阳泉市,仅为3天,天数最多的城市——安阳达到33天。

长三角地区PM2.5平均浓度最低的城市是浙江舟山市,为19微克/立方米,浓度最高的城市安徽亳州市为73微克/立方米。21个城市未出现重度及以上污染,重污染天数最多的城市是安徽淮北市,达9天。

汾渭平原PM2.5平均浓度最低的城市是山西吕梁市,为45微克/立方米,浓度最高的城市是陕西咸阳市、山西运城市(并列),为84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最少的城市是吕梁,为1天,天数最多的城市是咸阳,达到26天。

看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中,河北保定市改善最明显,PM2.5平均浓度降幅最大,同比下降25%;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16天。

在长三角地区,浙江绍兴市PM2.5平均浓度降幅最大,同比下降28.6%;江苏徐州市和安徽亳州市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11天,降幅最大。

在汾渭平原,山西吕梁市和河南洛阳市改善明显,吕梁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8.2%,洛阳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20天。

运城是唯一一个PM2.5平均浓度降幅与重污染天数下降目标均未完成的城市,空气质量甚至发生恶化——PM2.5平均浓度同比增加1.2%,重污染天气数由2018—2019年秋冬季的21天上升到23天。

“客观说,现在的污染过程和以往相比,明显呈现影响范围变小、积累时间变长、持续时间变短、峰值浓度变低、污染程度变轻的特征。”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贺克斌表示,不过受特别不利气象条件影响后,仍然会出现重污染天气;总排放量有所降低,但大部分城市排放的污染物向少数几个城市积聚,使这几个城市的大气污染物承载量远超环境容量,就会发生重污染。

“少数城市没有完成目标,既是一个城市的问题,很多时候也反映了所在区域的环境问题。”马军说,拿运城来说,一方面,运城工业结构比较重,燃煤量比较大,排放强度高,自身需要去努力、去改善,另一方面汾渭平原区域内存在污染传输,各个城市也会互相影响,区域内各城市要有“一盘棋”意识,必须坚持联防联控联治。

未来实施差异化、精细化和动态化治理

今年是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收官之年。这场战役该怎么继续打?

“随着末端治理减排潜力逐渐收窄,未来必须实施差异化治理、精细化治理和动态化治理。”贺克斌表示,各城市产业结构、排放源组成、大气污染来源各有差异,应针对各城市的达标差距,制定城市差异化的减排目标。

随着复工复产的不断推进,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专家担心一些地方可能出现监管“开口子”的问题。

根据生态环境部去年印发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坚决反对“一刀切”,实施差异化管控。“差别化管控的本意,是防止简单粗暴一刀切,让环境保护表现好的企业不受影响或少受影响。”马军表示,一些地方借此希望放松环境监管,出台所谓免于处罚的规定,为一些超标违规“开口子”,这样的行为并不可取。

“环境监管当然要避免‘一刀切’,但该监测的、该监管的,还是应该依据相应法规去做,决不能放松。”马军说,实际上优胜劣汰并不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反而会把市场机会交给有意愿、有能力履行好环境责任的企业,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行政手段之外,绿色金融、绿色供应链等市场手段在推动节能减排上大有可为。“最近,一家大型国有银行开启全国试点,借助北京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蔚蓝地图数据,强化贷前环境审核和贷中、贷后的长效监控。”马军说,目前,蔚蓝地图数据已通过不同方式签约服务于十多家金融机构。

蓝天保卫战起到了倒逼发展方式转变的积极作用,在能源、产业、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方面,大气污染物减排潜力仍有待释放。

“转变发展方式是最重要、最根本的解决办法。”马军建议,要在巩固和深化“大气十条”行之有效措施的基础上,继续推动调整能源、产业和交通运输的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方式转变,释放减排潜力。

专家表示,大气污染防治就像治疗慢性病,病因是长年积累导致;治病也如剥丝抽茧般需要耐心和毅力,没有所谓的“特效药”,持之以恒地推进能源、产业、交通运输结构转型升级,久久为功,才能迎来更多蓝天。

《 人民日报 》( 2020年04月27日 14 版)

(责编:李轶群、许晓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