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专家提醒:孩子说话晚需警惕

马扬

2020年04月15日09:53 来源:北京日报

每年的4月2日是“世界孤独症关注日”。近些年,孤独症的发病呈快速上升趋势。最新数据显示,其患病率高达1/54,也就是说,54个孩子里面就有1个孤独症患儿。

孤独症就是之前常说的自闭症,规范的诊断名称是孤独症谱系障碍,英文缩写是ASD,是一个值得所有人都重视的疾病。

孩子有多个语言“发育里程碑”

孤独症是以社交沟通障碍、狭窄的兴趣爱好和重复刻板的动作行为为核心症状的疾病。虽然其病因还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表明,引起孤独症的危险因素可以归纳为遗传、感染与免疫和孕期理化因子刺激。虽然症状表现多种多样,但大部分孤独症患儿都会出现语言问题,如语言发育迟缓或语言发育倒退。所以,我们认为孤独症跟语言关系很密切,家长需要重视孩子的语言发育。

“孩子说话晚”是大多数家长带孩子来发育行为门诊就诊的主要原因。看着小区里别的孩子早已经会说话了,自家孩子却连“爸爸、妈妈”也不叫,让人十分着急。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神经活动,是为了互相沟通交流而产生的。其实,儿童语言发育是一个连续、复杂的过程,跟大脑发育息息相关,而且还涉及多个系统器官,如口腔肌肉功能、舌位、喉部、听力能力等。语言发育从婴儿出生以后即开始,要经历前语言阶段、语言理解阶段、语言表达阶段等过程,其机理也并非“不会说话”那么简单。

语言发育跟其他神经心理发育一样有规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多个“发育里程碑”。比如,大多数孩子在6个月龄时能发出“mama”“baba”“dada”等无明确意义的音节,且全世界孩子叫爸爸、妈妈的发音都类似,证明此阶段不同种族的语言发育规律相同,与母语无关。大多数孩子在1岁时能有意义地开口叫“爸爸、妈妈”,2岁时能说短句。

随着儿童脑功能和发声听觉器官的逐渐发育,孩子的语言能力也快速发展,但总体上是语言理解能力早于语言表达能力。也就是说,先能听懂话才能开始说话。

那么,如何判断孩子能否听懂话呢?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看孩子听从指令或指示的能力。比如,在门诊中,我不会问一个1岁半孩子的家长,“你家孩子会说话吗?”我更愿意通过发出“宝宝把小玩具给妈妈”“宝宝把门关上”等简单指令,来了解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如果他们在听到指令后不开口只做动作,那就能初步判断这个孩子有语言理解能力;如果他们在做动作的同时,又能回答“好”“不要”等简单的字或词,那说明孩子具有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此外,临床上还有一套比较完善的评估儿童语言发育的方法和工具,以尽量做到客观真实。

我们首先想提醒家长的是,孩子说话晚并不像是一些家长理解的那样——“我家孩子什么都会,就是不说话”,而是要警惕孤独症的发生。

“说话晚”原因复杂别贸然做语言训练

警惕孩子说话晚,并不意味着说话晚的孩子就是孤独症患儿。孩子语言发育迟缓仅仅是一个症状性的描述,背后的原因很多。除了孤独症谱系障碍外,不良的语言环境、家庭带养因素也可能引起。另外,许多疾病早期也可表现为语言发育迟缓,如智力低下、特殊性语言损害、口腔问题、听力问题、代谢性疾病等。

不同原因引起的语言发育迟缓,表现往往也不同。比如,孤独症患儿的语言发育过程,其实是以非言语交流障碍最显著。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患儿可能容易同时出现手势、姿势性的语言发育落后,如眼神、对视不好,不会点头、摇头等,还会有语言理解能力受损或没有语言等。除此以外,患儿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常伴有社交障碍、兴趣缺乏。因此,孤独症干预训练与单纯语言训练方法不一样,应早期发现并识别。

而智力落后儿童、构音障碍儿童的语言发育迟缓,虽然说话较晚,但基本上都有社交意愿,愿意与人交流或能听懂指令。临床上遇到比较复杂的情况是,智力发育落后、构音障碍、孤独症的有些临床表现、症状往往会交织在一起,不太容易分辨。这也是我们提醒家长注意的原因,如果家里的孩子说话晚,一定不能简单评估后就去做语言训练,而应通过专业医生查出真正原因,才能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和语言训练方法,以免耽误病情诊治。

“贵人语迟”“男孩儿说话晚”不科学

“贵人语迟”“男孩儿说话晚”等,是由来已久的老说法了。但这些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相反,有大量事实证明,一些抱着这样想法的家长因此错失了干预孩子疾病的良机。

常有家长对此持异议,还跟我们举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话晚的例子,以证明自己的孩子没有病。事实上,经过现代医学的研究,爱因斯坦小时候确实语言发育迟缓,他虽然在数学、天体物理等方面天赋异禀,但社交能力欠缺、兴趣爱好狭窄刻板。因此,国外有医学科学家推断,爱因斯坦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这是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一种。

临床上,我们发现一些发育行为疾病,如孤独症谱系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发病率男孩均高于女孩。这些疾病在幼儿早期可能就是以语言发育迟缓为首要表现的,从而给人造成男孩说话比女孩晚的印象。实际上,语言发育并没有明显性别差异,家长千万不要因为这样的错误想法耽误了孩子的最佳就诊时机。

(作者:北京儿童医院保健中心副主任医师)

(责编:李轶群、许晓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