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功救治重度颅脑及头面部外伤患者

2019年12月16日17:29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据悉,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以下简称“北医三院”)医务处牵头,在神经外科主任杨军教授主持下,口腔科、耳鼻喉科、眼科、成形科和放射科通过联合会诊,运用数字化医疗技术辅助3D打印聚醚醚酮(PEEK)骨瓣重建法,成功了救治一位重度颅脑损伤合并颅面多发粉碎性骨折患者。

小伙遭遇车祸 颅脑严重受伤

近日,患者小徐遭遇一起严重车祸后,几经辗转来到北医三院。据医院相关人士介绍,他进入医院时意识丧失,颅脑开放性损伤,颅面多发粉碎性骨折,额、颞、眶部头皮大面积撕脱,面部肿胀、畸形,部分脑组织外溢。从治疗角度看,小徐已经错过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的6小时最佳清创时机。

接诊后,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孙建军和主治医师司雨立即进行了急诊手术,清除脑内血肿和受损脑组织,并反复清理头皮、缝合伤口,对双侧额骨、眶顶骨瓣进行简单复位固定,避免脑内感染……这一系列的手术,为小徐的存活以及进行后期颅面再造成型术赢得时机。在北医三院医护人员的努力下,小徐度过了急性期和感染关,皮肤一期愈合后顺利出院。

据为小徐复诊的医生介绍,在半个月后的复诊中发现小徐前额头皮塌陷,左侧眶外部分翘起、两侧眼睑不对称、无法正常视物,牙齿咬合错位,无法正常进食,鼻腔有脑脊液流出。进行头颅CT检查后显示,小徐除额骨部分缺损外,双侧额骨及额骨颧突多发骨折,双侧上颌骨颧突骨折,额骨及上颌骨中份骨折块呈整体下移,左侧颧突骨折处移位、外翘,左侧梨状孔边缘骨折。

“大块颅骨缺损以及一期手术大致固定的骨框架,尤其是鼻根、中线骨,在小徐站立或坐立受重力影响出现了下移。”谈及小徐出现上述症状的主要原因,神经外科主任杨军表示,“CT检查结果和我们的预判是一致的。”

杨军指出,要为小徐进行面部成型术,首先要实现颅骨缺损再造和鼻根、中线骨主框架修补固定,然后再把其他多处骨折部分如同拼拼图一样,一块一块“搭”在主框架上进而完成颅面骨缺损整体修复。

借力数字医学精准救治

北医三院的医生们在整理了治疗思路后,又遇到了新的问题:小徐颅骨缺损的部分形状不规则,普通内置物无法缜密修补,颅骨缺损不修复,鼻根、中线骨框架固定以及其他骨折部位的拼接更是无从谈起。

于是,北医三院神经外科团队在杨军主任的带领下,将情况上报医务处,并由医务处组织多学科会诊(MDT)。会诊前,神经外科团队提取了患者影像学数据,将其数字化后输入软件在电脑上构建3D模型,并通过3D模型让神经外科、口腔科、耳鼻喉科、眼科、成形科和放射科等相关医师对小徐的伤情进行更直观的了解,从而方便定制手术方案。

此外,杨军主任团队依托小徐的骨缺损3D模型,打印出定制化聚醚醚酮(PEEK)骨瓣,解决了个性化内置物修补缺损的难题。

10月底,小徐二期面部成型术在北医三院展开。在杨军主任带领下,孙建军等团队成员结合患者伤前正常的生活照片,经颅而非经鼻入路,依托未破坏的颅骨基本架构,通过PEEK仿生骨瓣桥接将下移的鼻根、上颌和眶内侧壁骨块整体上移复位后固定,成功修复脑脊液外漏。

在此基础上,口腔科主任医师李志刚带领吴煜等团队成员进行了双侧眶上、眶外、眶下壁、上颌骨等移位骨块的复位固定,从而恢复患者正常咬合功能和眼眶外观。通过近9小时的手术接力,小徐重建后的颅面3D-CT显示,与术前规划的修复效果图基本一致,设计误差仅为1.25mm。一周后,小徐伤口愈合顺利出院。

术后,小徐在北医三院门诊2层神经外科诊室复诊时微笑着表示:“我恢复得很好。”(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孙建军)

(责编:董童、杨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