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触碰“聪明药”不明智

张冬梅

2019年12月13日08:49 来源:广州日报

大四直博学生为了提高学习成绩从印度网购“阿莫达非尼”;财会分析人员为过财会考试,长期服用“阿莫达非尼”成瘾。近日,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法院集中公开宣判的3起涉毒案件中,有两起是通过互联网渠道贩卖国家精神管制类药物“阿莫达非尼”的刑事案件,而涉案人员多为高压力青年群体。

吃了“聪明药”真能考试得高分、游戏打通关?其实,这是对“聪明药”的误读,也是对“聪明药”的滥用。“聪明药”在美国等国家被青少年滥用,以缓解学业压力、提高专注力,同样的情况在中国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但要知道,使人变得聪明起来的“聪明药”是不存在的,这是不切合实际、无法实现的幻想。实际上,这些所谓的“聪明药”,只是精神兴奋类药物,不仅不会让人变“聪明”,对于正常人、健康人群来说还非常危险。

我们要认清“聪明药”,要明白无论出于何种考虑,无论是对卖家还是买家来说,触碰“聪明药”都不是明智之举。根据我国《精神药品品种目录》,“阿莫达非尼”药品中含有的“莫达非尼”成分,属于精神药品,能提高正常人的中枢兴奋性,具有成瘾性。司法实践中已明确将非法贩卖含有“莫达非尼”成分的药物认定为贩卖毒品,一旦查获,将面临法律制裁。对卖家来说,风险显而易见,抱着侥幸心态进行非法售卖,触碰法律红线,最终只会害人害己。

同样,“聪明药”的滥用对于购买者和使用者来说,也是一场“灾难”。据悉,滥用该药物的对象主要集中于青年学生,还有大学生考研族及成人考证族等。更让人担忧的是,在青年群体中,“阿莫达非尼”并未被当作“毒品”来看待,需要引起重视。毕竟,用药安全性是第一位,身体健康更为重要。将成功、希望寄托于所谓“神药”,这种投机取巧的“成功学”不可取,最终只会害了自己。 

(责编:李轶群、许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