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脊髓灰质炎糖丸减毒活疫苗研制成功(新中国的“第一”)

本报记者   邱超奕

2019年12月07日09:0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董德祥研制脊髓灰质炎疫苗。
  资料图片

  上世纪60年代初,中国每年报告2万—4.3万例脊髓灰质炎病例。控制脊髓灰质炎,成为新中国公共卫生工作的重点。

  1958年,我国首次分离出“脊灰”病毒,为免疫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1959年,我国成功研制出首批“脊灰”活疫苗,1962年研制成功糖丸减毒活疫苗。“糖丸”将不易贮存的液体疫苗转化为固体,大大延长了保存期,方便送往农村和偏远地区,能更大范围控制疾病风险。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证实,中国本土“脊灰”野病毒的传播已被阻断,成为无“脊灰”国家。这是继全球消灭天花之后,世界公共卫生史上的又一重大成就。

  亲历者说 

  董德祥: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原副所长,参与糖丸减毒活疫苗研制

  1955年,一种被称为小儿麻痹症的恶疾在江苏南通暴发。这种疾病,由病毒引起,学名为脊髓灰质炎,多发于7岁以下儿童。孩子患病后,有些手动不了,有些腿脚变形,最严重的不能自主呼吸,甚至导致死亡。

  那时,我国对这种流行病知之甚少,国家将其列为法定报告传染病,仅南通一地就收到上千例报告。随后,发病地区迅速蔓延,青岛、上海、济宁、南宁……人人闻之色变,家家不敢开窗,儿童不让外出,每年因病致残的儿童多达数万名。

  为应对疫情,1959年初春,董德祥和顾方舟、闻仲权、蒋竞武4位科学家被卫生部派往苏联考察。从学术会议得知,当时国际上有活疫苗和死疫苗之争。中国该怎么选?

  顾方舟查阅了所有能获取的公开资料,立足我国患病人口多、经济欠发达的实际,大胆提出走活疫苗技术路线的建议,最终被卫生部采纳。这一决策,对我国战胜脊髓灰质炎产生决定性影响。

  决策已定,分秒必争。董德祥4人赶回国内,抓紧研制“脊灰”活疫苗。卫生部召集中国医科院及北京、成都生物制品所组成协作组,由顾方舟任组长,短短3个月就试制出Ⅰ、Ⅱ、Ⅲ型各500万人份的减毒活疫苗。

  在第一期临床试验阶段,需要找10名易感小儿服苗观察。“我带的头,对疫苗有把握,我孩子小东算一个!”顾方舟率先给年仅一岁的儿子报了名。在他的感召下,同仁们纷纷参与,顺利完成试验。到了第三期临床试验,有450万名7岁以下儿童参与,结果发现明显降低了发病率。这证明活疫苗安全有效,具有很好的免疫学和流行病学效果。

  1958年,中国医科院选址云南昆明,建设医学生物学研究所,作为疫苗生产基地。

  活疫苗对低温要求很高,为方便运到偏远地区,必须改进剂型。顾方舟提出研制糖丸疫苗,并由董德祥具体负责。时任中国医科院副院长沈其震亲自选定药厂,采用中药制丸技术,将病毒液包裹在糖丸中制成疫苗。

  历经3年,董德祥团队不断改进糖丸配方和滚丸工艺,1962年终于成功制出可在室温条件下延长保质期的糖丸疫苗,第二年全国推广。自此,一颗颗糖丸,挡住了“脊灰”病痛,成了全中国孩子们心中永远的甜。

  随着疫苗需求增长,生产任务不断加大,从最初的每年500万人份,达到最高1亿多人份。为跟进病毒动态,研究所每年开展病毒学、血清学、流行病学调查,不断改进免疫方案。1971年选育出了中Ⅲ2株代替原来使用的SabinⅢ型毒种。1985年又成功研制出三价糖丸疫苗。

  所有科研工作者一起努力,奠定了战胜“脊灰”的基础。后来,由于工作调动,当年赴苏联的几位专家相继离开昆明,只有董德祥留下一直与疫苗做伴。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9年12月07日 05 版)

(责编:杨迪、崔元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