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怕冷是不同部位在求救

胃、腿、腰、背、四肢怕冷是阳气不足所致

2019年11月29日14:20 来源:人民网-生命时报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风湿病科副主任医师 王 骁

夏热冬寒,四季流转,我们的身体能迅速感知气温升降和环境冷暖。这种在中医上被称为“温度觉”的感知功能,是大自然赋予人类适应环境的本能,保护着身体免受过寒、过热的物理伤害。这种感觉还能传递更为丰富的隐藏信息。当怕冷与环境温度降低无直接关联,或者在穿暖的同时依然怕冷,可能是身体在本能地在“求救”。

胃寒。稍微吃点生冷食物、喝点绿茶就会感觉胃中寒冷不适,表现为胃胀胃痛。如果既往没有这种情况,近期突然发生,可能与过食生冷,胃脘受寒有关。如果反复发生,则可能是脾胃虚弱,阳气不足的表现。

老寒腿。常常在天气变化、季节更替时出现膝关节及以下部位怕冷,并伴有肌肉关节酸痛,受风寒后加剧。除了受寒、潮湿环境影响之外,“老寒腿”还有个常见病因——关节、韧带和肌肉劳损,多由于长期体力劳动、步行姿势不当、衰老等原因所致。中医认为,劳损催生瘀血,阻塞脉络,使局部血液循环变差,阳气运行受阻,后果就是关节怕冷。

腰冷。寒湿阻滞于腰部,可导致腰部寒冷。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肾阳亏虚,就会表现为腰部怕冷,可伴腰膝酸软。另外,腰部的损伤,腰肌肉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等,导致阳气运行受阻,也可见腰部怕冷。

背冷。还有些人怕冷的部位较为独特,那就是在背部如“巴掌大”的一个位置。导致这种症状的一个常见病因在中医经典《金匮要略》中就已揭示:“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意思是说,痰饮(体内水液不得输化,停留或渗注于体内某一部位而发生的病证)停聚于心下,使阳气不能顺着经络到达背部,就造成了这种情况。

四肢冷。除受寒以外,生病时突然发生的四肢发凉、面色苍白,可能是病情加重的表现。更常见的,则是一些并无特殊不适的人,在天气变化或季节更替时出现的手足冰凉。中医学将四肢发凉称为“四逆”(阳气运行受阻或阳气亏虚,不能到达四肢所致)。临床中,手脚冰凉多见于长期节食减肥或饮食习惯不好的人群,主要是营养素缺乏致使阳气少了物质基础所引起。如不加重视,体质会进一步下降,导致更严重的问题出现。女性会出现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等;男性会出现性功能障碍、免疫力差等。

不难发现,以上部位的怕冷都与相关脏腑亏虚,阳气不足有关,故调理应以振奋阳气为主。

1.饮食上,尽量选择性味平和、补气益气的食材。比如,龙眼肉、枸杞、大枣等。也可适当进补温阳、益气之药,如淫羊藿、山药、黄精。同时,忌食寒湿、油腻、厚味的食物。

2.理疗上,穴位按摩为主。建议日常多按揉足三里、神阙、气海、关元等穴位,每次5~10分钟,一天两次。有条件可以艾灸,将艾灸条点燃对准穴位,每次一条。

3.保健上,试试膏方。膏方主要适用于体虚易感者、慢性病稳定期及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但注意需在医生辨证体质后,有针对性地开方调理。

4.运动上,宜静不要过。上午是机体阳气顺应天时逐渐充盛的时间,可增加户外活动,如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散步、慢跑等。冬季是闭藏时节,运动不可过早、不可大汗淋漓。

(责编:李轶群、许晓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