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预防惊恐发作  减少应酬避免刺激因素

2019年10月18日09:05 来源:广州日报

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我国目前精神病性障碍患者约1600万人,意味着我们身边100个人中就可能有1人存在精神心理问题。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主任、睡眠医学中心主任潘集阳介绍,焦虑是精神疾病中的一种,常见有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社交障碍、分离性焦虑四种,“临床中发现,应酬多的人群是惊恐焦虑的常见发病群体,建议这类人士应减少应酬,保证充足睡眠,同时避免一些刺激性因素,如压力过大、睡眠过少、摄入刺激性饮料等”。

突然的恐惧来袭

是绝症还是心理作祟?

32岁的邵先生本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上班族,某日上班途中邵先生突感一阵眩晕,随后便被一种突如其来的恐惧、害怕笼罩,心慌、胸闷、呼吸困难、手脚发麻以及全身乏力让邵先生感受到死亡之门近在咫尺。难道既往感冒都很少得的邵先生在自己正当盛年时就突然患了“不治之症”?

邵先生立即拨打120,救护车到达医院后这些症状又突然消失,各项血液生化、心电图等检查都显示未见异常,邵先生只能带着疑惑回家。回家后不久邵先生症状再发,其后邵先生辗转就诊于各大医院心内科等其他科室,经过多次就诊,却未解决邵先生的病症。一向外向开朗的邵先生逐渐变得沉默寡言,每日活在紧张、害怕中。

先排查是躯体疾病

还是精神疾病

几经周折,邵先生找到潘集阳教授,通过邵先生对自己情况的详细描述,潘集阳考虑其存在“惊恐障碍”。惊恐障碍是以反复出现显著的心悸、出汗、震颤等自主神经症状,伴以强烈的濒死感或失控感、害怕产生不幸后果的非预期惊恐发作并因此出现行为改变为特征的慢性焦虑障碍。惊恐发作时伴有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抑郁等症状,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有可能转入慢性波动病程, 甚至永久性丧失劳动能力。然而如果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远期疗效让人满意,急性期治疗后50%~70%患者可以得到症状缓解。

在邵先生的治疗方面,潘集阳表示,惊恐障碍的治疗目标在于尽早控制惊恐发作,预防再发。早期治疗时应向患者说明由焦虑导致的躯体症状貌似可怕,其实是无害的,并向患者解释他们的“担心失去自我控制或死去”想法是焦虑导致的认知障碍,防止焦虑进入恶性循环。

药物治疗方面最重要的是坚持服药,认识到惊恐发作时的各项躯体症状其实是由于心理障碍引起的,很多病人起初不愿意服用药物,觉得检查结果未见异常后,自己通过心理调整可以控制再发,但实际上心理治疗应是在药物治疗的前提下的辅助治疗,若第一次未坚持服药,其后症状再发时才开始服药症状会更难控制,治疗疗程会更长。

潘集阳表示,惊恐发作作为一组综合病征,可见于多种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只有在排除这类疾病之后,才能下惊恐障碍的诊断。但也正是由于该病躯体症状明显,导致该病病人长期辗转于其他内科门诊而得不到及时的治疗。

防控:

减少应酬避免刺激因素

“在临床中,我发现像市场总监这类应酬多的群体是惊恐障碍的高发群体。”潘集阳表示。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工作生活模式下,焦虑变得越来越常见,惊恐障碍其实是四大常见焦虑类型的其中一种,另外三种分别是广泛性焦虑障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社交障碍、分类型焦虑(儿童期、成人期)。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熬夜、咖啡、浓茶等不良生活嗜好都可以成为该疾病的诱因。

预防急性焦虑发作,潘集阳建议,应酬过多的人士应减少应酬,减少诱发因素。如果长期在压力下、睡眠剥脱下(每日小于6小时睡眠),更容易诱发心理疾病。除了在生活习惯上调整,饮食上也应注意减少刺激性饮料摄入,注意少去通风不良的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发现,在惊恐焦虑发作时,50岁以下与50岁以上的人群会有所不同,前者伴发冠心病的概率是后者的3.5倍,因此,潘集阳提醒,对于有惊恐焦虑的50岁以下患者,应重视心脏体检,每年定期检查。(全媒体记者梁超仪 通讯员张灿城)

(责编:李轶群、许晓华)


相关新闻